2021—2022学年度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600

一、单选题

1.

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但与内地诸郡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 不设 的特殊形式, 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 。这一措施(  )

A.不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B.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C.说明岭南地区政局不稳D.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

2.

表1所示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表1

类型

来源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举并考试合格者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重视应试能力B.限制了社会流动C.选拔人才公平D.扩大了统治基础

3.

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制度的差异,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专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分为以 人丁为本"和以 地产为本 两个阶段。下列各项税收制度中,属于以 人丁为本 阶段的是(  )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4.

宋神宗年间,吕大均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 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说明(  )

A.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B.儒学提倡入世思想C.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D.理学思想的多元化

5.

北宋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 交子 ,作为支付凭证流通。1023年,北宋政府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官府统一发行 官交子 ,流通范围限于四川境内。后因供应军需超额发行,导致交子严重贬值。到南宋嘉定年间, 会子 贬损严重,民间拒绝使用。这反映了(  )

A.纸币取代金属币的法定地位B.民间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C.货币信用是金融稳定的前提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通货膨胀

6.

据《马可·波罗行纪》载,元代每个驿站的驿馆都有一个高大美观的宅院,房间里陈设着华丽的卧榻,上面铺着丝绸质地的被褥,使臣需要的所有的东西都准备齐全,即便是一个国王看见这样的住宿环境也会觉得很满意。材料表明驿馆的功能有(  )

A.中外交流B.皇帝行宫C.军事驻防D.基层治理

7.

1861年,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成立。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译成中文,恭亲王奕 奏请出资助印。此书后以《万国公法》为名印行,规范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这表明(  )

A.清朝统治者固守 天朝上国 观念B.国际法的引入避免了中国主权丧失C.中国传统外交理念逐渐向近代转变D.清政府开始效仿西方实行以法治国

8.

如表为1898年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提出的 五知 。这表明他(  )

A.倡导改革传统的政治制度B.基本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C.主张进行温和的社会变革D.支持康梁等人的维新活动

9.

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节,分别由官府予以录用。 此规定应出自(  )

A.新政时期更新选官制度B.清政府时期《奏定学堂章程》C.南京临时政府法规草案D.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草案》

10.

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 法官造法 ,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监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  )

A.以成文宪法为唯一的判决根据B.行政干涉司法现象严重C.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限制D.司法判例没有参考价值

11.

1803年,拿破仑欲以1500万美元将路易斯安那地区出售给美国。总统杰斐逊认为,《宪法》没有赋予政府将外国纳入联邦的权力,主张先将交易协议提交国会审议,再由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给政府授权。后因时间紧迫,杰斐逊将正常程序搁置,完成了这笔交易。杰斐逊的做法(  )

A.破坏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表明美国积极干预欧洲事务C.说明有限政府理念遭遇现实挑战D.适应了美国殖民扩张的需要

12.

在苏维埃基层政权选举中,苏维埃政府向选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抗日根据地各级参议会的选举中,一些地方因陋就简发明了 圈选 豆选 等方式。这些措施(  )

A.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保障了政权的稳定与发展C.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D.民主政治原则得到了落实

13.

1835年,英国《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设立了179个由市民选举议会进行自治的市镇。该法令的颁布(  )

A.君主逐渐处于 统而不治 地位B.自治市议会不用再接受监督C.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D.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14.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  )

年份

文件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17

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B.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15.

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 达沃斯议程 对话会的特别致辞中指出,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在国际上搞 小圈子 新冷战 ,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二、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英两国选官制度的演变作出合理解释。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经历了很多历史阶段才逐渐成为这样的规模。它是多元民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长过程。在中国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现在我们需要稍作修正的是,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东南西北中都有——但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 中华民族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三、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明代地方乡村基层治理的特点。
材料二
宋代的基层政治运作是由维护治安的弓手和士兵,以及执行的胥吏和担任职役的民户,共同操作实际业务,他们一方面要奉行朝廷的命令,以伸展中央统治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当地社会具有实质影响力的群体,有时为了维护自身或地方利益,会联合权势之家对官府施压,影响地方施政。县一级的基层官员,在推动政务与建设上常要籍助地方的力量,因此地方豪强与菁英—地方官员—基层武力与胥吏三股势力,基本上构成了基层社会的三个支柱,彼此合作,又相互竞争,成为此后中国基层政治社会的主要图像。

——摘编自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

材料三
中世纪的西欧乡村形成了庄园与村社的共同体组织,他们自主制定规则、有效执行规则和开展自我管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非常高,地方管理者必须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共同体内部 一切经过法庭 既是观念,也是实践,即便是领主与佃农之间的纷争也需要经过法庭并遵从法庭判决。济贫扶弱的互助观念成为共同体内部的广泛共识,村民按照财产多寡分摊政府税款,并制定了庄稼收割后穷人和妇女优先捡拾麦穗的村法规约。这样的村庄共同体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地域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异同。

19.

《燕然山铭》(10分)
公元89年,窦宪率军打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自汉代后, 燕然勒功 成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典故,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但刻铭燕然山的具体地点到底在哪里,历代以来一直无人知晓。直到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以下是关于刻铭燕然山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
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铭文略)……宪乃班师而还。

——《后汉书·窦融列传·窦宪》

材料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材料三

上图为2017年在蒙古国发现的《燕然山铭》石刻原件。石刻共260余字,已释读220余字,内容与《后汉书》记载班固的铭文一致。石刻字体为汉隶书体,通假字、异体字用法与汉朝一致。
(1)指出上述三段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6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谈谈历史学者确认该石刻为汉代《燕然山铭》原件的证据可能有哪些?(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