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7 浏览数:1430

一、单选题

1.

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后,西周政权面临着如何处置庞大的殷族遗民的问题。据《说苑·贵德》记载,太公认为 咸刈厥敌,使靡有余 ,周公则提出 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 的主张。周公的主张体现了(  )

A.血缘分封的宗族观念B.选贤任能的传统美德C.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敬德保民的人本思想

2.

西汉桑弘羊认为: 楚之云梦、齐之孟诸,有国之富而霸王之资也。……今山川海泽之原,非独云梦、孟诸也。鼓铸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 故有人上疏: 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予用,以杜浮伪之路。 桑弘羊等人意在强调西汉政府应(  )

A.盐业私营提高市场活跃程度B.重本抑末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C.垄断战略资源加强中央集权D.守外虚内以加强边疆地区统治

3.

历史上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见下表)据此可知(  )

人物

对唐太宗的评价

刘昫

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式。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成尽其才……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苏轼

予观汉高祖及光式,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 天下愈乱。

王夫之

况太宗之以夺大位为心,有不可示人之巨患乎

A.历史服务于统治者需要B.评价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C.认识角度差异影响史论D.历史评价反映了论者的权威性

4.

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三月,下诏: 造士之选,匪树私恩,世禄之家,宜敦素业。如闻党与,颇容窃吹,文衡公器,岂宜斯滥!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礼部具析以闻,当令覆试。 宋初这一举措(  )

A.削弱了地方割据B.促进了吏治的新陈代谢C.完善了廉政制度D.有利于科考的公平公正

5.

元代在西藏确立统治之后,开始派官员清查户口,并在交通要道设置大小 甲姆 (驿站),在第三次清查户口时,还增设一种 马甲姆 (兵站),负责吐蕃到内地道路的安全及秩序,并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对西藏的管理B.保证了政令的顺畅通达C.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D.加重了西藏人民的负担

6.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月,议定 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 。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月,湖广总督在议及降低米价措施时,要求防止 搬运出洋 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 。清政府的这些措施旨在(  )

A.严格限定区域间长途贩运B.提高两湖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极力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D.消除江南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异

7.

黄宗羲认为,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君主应该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即为天下兴利除害;臣下也应有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的责任意识。黄宗羲的这一思想(  )

A.冲击了传统的纲常伦理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开始对天道观进行反思D.构建起了君主立宪的基本框架

8.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 以守为战 以逸待劳 的战略思想,并明确了 诱其深入 坚壁清野 出奇设伏 水陆夹攻 草木皆兵 等战术原则。据此可知,魏源的思想(  )

A.体现了应对外部危机的初步设想B.在当时极大地解放了国人思想C.有效地抵御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深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9.

《谨遵圣俞辟邪全图》是19世纪末刊印的一套反 洋教 漫画(部分见下图)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

A.清政府极端仇视义和团B.中西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C.中国社会矛盾趋于汇流D.知识界积极宣传反帝主张

10.

中共一大 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二大仍把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但中共三大却指出, 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中共工作中心的这一转变(  )

A.推动了中国革命重心的区域性转移B.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出现C.指明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革命道路D.基于对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深入分析

11.

189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商品率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840年增长76%,其中最主要的农产品粮食的商品率在1894年达到16%,1922年则为22%。至1936年,国内商品流通中农产品占价值总额的24%。据此可知(  )

A.中国农业近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B.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国内私营资本地位和作用被轻视D.中国社会经济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12.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发起的某一战役 改变了日军作战线的方向,在战略指导上是一非凡杰作 。此战使 日军作战线 由原从北向南, 被迫改为由东向西 ,中国于是可以采取 以空间换时间 的持久抗战。该会战(  )

A.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成功典范B.粉碎了日军速决战打败中国的企图C.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D.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最重大胜利

13.

1962年,王稼祥、伍修权等联名向主管外交的周恩来、陈毅等递交了一封建议信,主张在外交上应该采取缓和的而非紧张的政策,在国际斗争中不要四面树敌;在同苏联的关系上,要抓住团结和反分裂的旗帜,防止双方的斗争直线尖锐下去;在对外援助上应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这些建议(  )

A.体现了务实内敛的外交探索B.背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缓和了与西方国家间的关系D.推动了全方位外交的形成

14.

下表是江苏省2005~2007年养老保险关系跨省流动与省内转移人次对比。

年份

省内流动

跨省流动

流动总数

2005

54431

11161

65592

2006

71291

23151

94442

2007

97859

20555

118414

合计

223581

54867

278448

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加快B.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C.户籍制度的调整D.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15.

下图为2011~2015年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奖比例情况。这反映出(  )

A.国家推行的 希望工程 成效显著B.高等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C.双百 方针 二为 方向指导正确D.新时期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16.

进入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对所有权包括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返回占有诸权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最具代表性的罗马法典编篡《学说汇篡》则完全是一部私法学教科书。这说明罗马法(  )

A.重视维护个人权利B.具有法理深邃的特点C.注重公民道德建设D.推动了自然法的完善

17.

从16世纪起,意大利部分领土先后被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占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学者马基雅维利认为国家只能由一个大权独揽的君主来建立新秩序,他论道: 若要建立新共和国,或撇开其古老制度对它进行彻底改造,只能大权独揽。 这一思想(  )

A.挣脱了传统政治学说的藩篱B.有利于意大利民主政治的建立C.凝聚了人文主义学者的共识D.根植于意大利的社会政治现实

18.

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前后,欧洲在酿酒、钟表以及少量的服饰和珠宝行业诞生了最早的奢侈品牌,如法国的皮革箱包品牌路易威登、瑞士的钟表品牌江诗丹顿、英国的服饰品牌巴宝莉等。这一时期奢侈品牌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价格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B.等级观念的淡化刺激奢侈品生产C.各国通过品牌竞争提升工业实力D.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财富迅速积累

19.

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谈道: 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控制被统治者,然后再迫使它控制它自身 。可以说,从制宪到内战期间(乃至更晚),美国人主要面临的都是第一个问题。美国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

A.通过了《邦联条例》B.建立三权分立机制C.建立并巩固联邦制D.确立了两党制体制

20.

下图是1850~1914年德国铁路建设的情况。据此可知(  )

A.铁路建设推动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B.国家统一推动了德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C.德国在工业革命中最早采用了新技术D.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德国经济腾飞

21.

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中说: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当然这是在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中保留和复活起来的。 基于这种认识,苏俄对农民实行了(  )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租让制和租借制D.农业全盘集体化

22.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冷战在欧洲的展开并向东亚扩展,在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不愿意依附于两极格局任何一方的中立主义势力,这种势力随着冷战的不断展开而发展和联合,并通过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 七十七国集团 冲击了大国强权政治。这表明(  )

A.冷战孕育了多极化的力量B.美苏两国积极争夺第三世界C.雅尔塔体系逐渐走向崩溃D.亚非国家团结反帝反殖反霸

23.

二战后,法国财政部定期对企业进行商情调查,提供有关价格、生产、外贸行情方面的信息;财政部的预算司则对6~18个月的经济形势作预测,以此作为年度预算的依据;预算司还对财政、税收、金融、就业、工资、社会保障和国际环境进行研究,制作宏观计量经济模式,提出政策建议。这反映出二战后的法国(  )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C.实行国家调控下的市场经济D.大力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24.

近代西方艺术中,一批画家开始抛弃对自然物象的依赖模仿,通过对客观表象提取抽象形式和内在结构因素,遵循内在审美需要的逻辑重新安排与组合来实现主体的内在情感表达,形成客观事物和内在情感 物我合一 的至高境界。这种艺术流派属于(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 大明通行宝钞 之后,明朝下令禁止全银流通,专行纸钞。但成弘年间以后,宝钞己失去货币的信誉和价值,民间支付所用主要是白银。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的强大驱动力迫使明朝统治者承认既定事实,白银遂成为法定货币。明代中国对白银货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赋 税货币化引起的,而这种赋税货币化的动力来自政府的财政体系运作的需要。巨大的白银需求引起 供给严重不足,为获得白银,明中叶以后政府开放海上贸易。据统计, 自隆庆五年(1571年)马尼拉开港以来,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经由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在6000万比索以上,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 当海外白银成为明代白银重要来源时,中国经济就日益融入美洲白银主导的世界资本市场。白银货币化加快了货币流通,带来了整个明代社会结构的变动。白银货币化也约束了当权者滥发货币的权利,切断了明王朝通向恶性通货膨胀之路,这也大大推动了生产和贸易的增长。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

材料二
从1932年起,西方主要工业国纷纷放弃金本位货币体制,货币贬值,世界银价开始一路上升。 1933~1934年,美国实行包括 银购入法 等一系列购银政策后,世界银价暴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仅1934年7月至10月中句,从中国流出的白银就达2亿元以上,而1932~1936年共计流出金银价值达10亿海关两。中国以白银为本位货币,但白银货币的储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在世界银价上涨后,我国随之发生白银危机和金融动荡,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国民政府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于1935年11月3日最终放弃银本位币制,实行法币政策,采取近似 管理的外汇本位 制的纸币流通体制,使中国从此脱离了银本位制,割断了中国货币与世界白银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但国民政府在实行纸币流通体制后,其货币发行不受任何硬通货储备限制,再加上受传统的中国财政靠发行纸币维持支出积习的影响,以及无健全的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造成币制改革后的中国经济面临随时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隐患。

——摘编自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并简评国民政府的应对措施。(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按照现代化理论,前现代社会是无分化的单一社会,社会组织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一体,社会分工不发达;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高度分化和整合的复合社会。西方现代化进程正是通过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实现了这种分化,社会出现高度的分工和全面流动性,经济和文化活动摆脱了政治的强行干预,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而高度分化又需要相应的高度整合机制来协调不断分化的社会单元,以便相互合作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否则,社会将出现持久的动荡,面临解体的危险。高度整合的机制,有赖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摘编自谢放《制度创新与中国现代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 制度创新与现代化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对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感到振奋而有意义。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 才能救济中国的危急及不独立 ,才 可以和世界革命合流 。 学者张岱年等认为: 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 毛泽东曾指出: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代历史证明,以俄国马克思主义为中介,使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的深层指向,是努力取得作为一个国家真正参与全球化所必需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只有真正解决民族独立问题,真正参与全球化才有可能。没有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全球化,只能是殖民化的全球化。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透彻分析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思想。他敏锐地认识到:对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要发展生产力,就只有打开国门 走出去 请进来 ,主动参与全球化过程。他一再强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认为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龚星其《全球化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理论成果。(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