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山东省临沂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4 浏览数:855

一、单选题

1.

下列资料中,最能印证中华文明起源是 漫天星斗,八方雄起 的是(  )

A.新石器大量出土B.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2.

图1为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  )

A.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B.时人可能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C.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D.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

3.

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它墓葬则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了(  )

A.贫富悬殊的现象B.早期国家的产生C.阶级压迫的现实D.世袭王权的形成

4.

吕思勉先生曾把古代中国历史依此划分为 部落时代 封建时代 郡县时代 其中与 封建时代 对应的是(  )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

5.

当赵国40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围在长平时,秦王下达了 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者,都要向防地报到 的命令,于是秦国大军迅速集结,最后坑杀了赵国的降兵40万人。秦王的命令与哪制度的推行最有关联的是(  )

A.宗法制度B.募兵制度C.军功爵制D.户籍制度

6.

俸禄是指官员的报酬。春秋晚期,诸侯逐渐实行谷禄制,孔子为鲁司寇,有 奉(俸)粟六万 。至战国,各诸侯国更是普遍实行谷禄制。秦国的官俸以 为级别计算官禄,而楚国用 来计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受到冲击B.官僚制度遭到破坏C.贵族政治开始瓦解D.官职制度发生变化

7.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第一次变法时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减轻了个体农民负担B.削弱了贵族原有特权C.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D.消灭了奴隶制剥削制度

8.

孔子极力主张 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 不学礼,无以立 ,在言行上做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由此可见当时(  )

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礼法思想逐渐融合

9.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

1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皆产生剧变,各种思想学派也应运而生。其中有一学派认为,对政府而言,军人和农民是有用的,游士、儒者乃至商人,都是不事生产的 蠹民 ,必须加以铲除。持这一看法的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11.

上达于皇帝的文书,须有 昧死再拜 顿首死罪 诚惶诚恐 等语词,自称 愚憨 粪土 叩头死罪 ”之类。文书格式上还形成了避讳、抬头等制度,这根源于(  )

A.君主专制制度B.文书格式的规定C.宗法避讳制度D.礼乐制度的发展

12.

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政权先后在27郡设有盐官35处,在38郡设有铁官46处,全国各地的盐铁官都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后更名大司农)这些措施旨在(  )

A.盐铁收归官营B.增加中央收入C.加强中央集权D.征讨边疆匈奴

13.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实行 退功臣而进文吏 的政策,一方面解除功臣兵权,并 保其福禄 ;另一方面,又重用文人儒士治理国家。上述举措(  )

A.改变了藩镇割据状态B.形成了君臣相安局面C.消灭了豪强地主势力D.反映了皇权专制无情

14.

《史记》和《汉书》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近年来出土的大量简牍更是汉代的珍贵史料。要想确切了解西汉历史,最适当的方法是(  )

A.只需研读《史记》和《汉书》B.研读、考证出土的汉代简牍C.将文献和简牍进行综合研究D.向研究汉代历史的专家请教

15.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作出此决定的是(  )

A.盘庚B.周平王C.北魏孝文帝D.宋高宗

16.

隋朝统一全国后,曾对山东江南名门大姓的婚姻进行过抑制,但直到唐代,民间依然 修婚姻不及官品,而上阀阅 ,前朝旧族仍然 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 。据此可知,唐代(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B.门阀体制影响深远C.科举制度不受社会重视D.婚恋关系极端保守

17.

汉朝除京城长安之外的18个都会中,北方地区拥有13个,江南地区只有吴县一个。唐朝著名的城市首推长安,其次洛阳,再次扬州、广州、泉州、益州、越州。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治中心南移趋势B.南方经济地位日趋加强C.城市经济职能为主D.关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18.

图2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中央政府架构简图。这一王朝是(  )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

19.

这个时代的士大夫认为,比起带领数十万军士北上收复失土,进入太庙献祭,状元及第的荣耀更为可贵。造成此时代风气的背景应是(  )

A.商业繁荣兴盛,子弟若悉心培养将可跻身世族B.外族强大,收复失土成为空想,不如归野乡间
C.初创立科举制,世族皆争相培养子弟求官致富D.政府礼遇文人,排斥武将,士人拥有无上光荣

20.

《马可·波罗行纪》记述, 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发生于(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封建分封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瘘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1)简释材料一中 封建 的含义?写出这一制度的消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异同。(4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6分)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经营西域

材料一
元鼎元年(公元前 116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城,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西汉设立酒泉、武威两郡,并移民实边……元封三年(公元前108 年),从票侯赵破奴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破姑师国,俘虏楼兰王。在河西开设四郡,肃清东西交通的大道后,西汉便开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

——摘编自郭丽《西汉时期的西域开发及其民族关系》

材料二
一方面,中原地区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大量地行销到西域,成为西城人民的生活用品。另一方面,西城诸国的特产物品,如各种皮毛制品和葡萄、胡桃、 石榴等水果,还有著名的汗血马及其他珍禽异兽,都先后传入中原内地。

——韩兆琦、赵国华《秦汉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经营西域的策略。(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经营西域的重大意义。(6 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事堂

材料一
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人各有异,相互间 日有争论,纷纭不决 ,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以致贻误事机。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

——魏向东《也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

材料二
唐代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 执笔 。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 中 书门下 (时已迁至中书省),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秘书机构。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 中书门下奏状 ,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方能生效。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插图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政事堂会议的参加者具有哪些特点? (2 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政事堂制度终结的标志并简要评价政事堂的设立。 (6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材料一
普: 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
帝曰: 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

图5

材料二
赵普: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 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 卿勿复,吾已喻矣!

——【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材料三
太宗时期对于官僚操检、社会风尚的重视程度,远较太祖为甚。《宋大事记讲义》的作者吕中,在讲到太祖朝的政治时,有 我朝以儒立国 卒成一代文明之治 的说法。而事实上, 以儒立国 ,最早也应是太宗后期的事。对于太祖规模弘阔而太宗规矩致密的特点,宋人有不少论……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1)材料一中,宋太祖为什么夜不能寐?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初设计者采取的针对性措施。(5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太宗时期治国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