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9. 广东省深圳市201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1 浏览数:112

一、单选题

1.

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 内降 内批 中旨 御笔 等形式直接处理, 除授不归中书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

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  )

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

3.

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 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 民家常业,不出农商 。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4.

1896年,李鸿章出访美国,此举引起美国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下列场景在出访期间可能出现的有(  )
①美国民众在机场迎接李鸿章  ②美国官员陪李鸿章坐汽车游览美国城市
③美国媒体拍摄访问的影像  ④电视台记者跟踪报道出访活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

对教学情境和过程的安排,并不预先显示出他已经知道答案,而是带着许多问题去探讨。当学习者得到一个暂时答案时,他就进一步提出问题去检验其正确性。……他似乎总是在思考自己的方法,总是不断地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方法。 这里所描述的是(  )

A.孔子 因材施教 的教育思想B.程朱理学倡导的 格物致知 C.苏格拉底 助产术 式的教育D.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

6.

德国纽伦堡市的慈善救济观念在16世纪发生了—些变化,比如认为:政府应该介入社会救济机构的管理,个人慈善捐助是人世间的善行,与是否拯救自身灵魂无关等。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动社会福利改革B.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化影响C.德意志的统一加强了政府职能D.地理大发理开拓了人们的眼界

7.

国家濒临经济浩劫和解体,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工人和士兵断然地拒绝支持科尔尼洛夫的军事专政,因为他除了强权、镇压的方针,以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外,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这段描述应为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

A.俄国奴制改革B.俄国十月革命C.巴黎公社运动D.法国大革命

8.

《时代》杂志将1947年视为美国 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又一重要时机 ,称 这个国家正面临新的角色和责任 。其意在(  )

A.为美国国会通过 欧洲复兴计划 制造舆论B.称颂美、英等国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
C.为美国政府干涉朝鲜内战推波助澜D.促建以美元为中心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

9.

19世纪流行一种文艺思潮, 它认为人是复杂的、感性的、只是偶或理性一下的动物。 在一个越来越科学、唯物主义、工业化、都市化的时代,……(它)强调个人自由和自发性。 这种思潮是(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二、材料阅读

10.

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  长期以来, 启蒙 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 内源 式、接续式的 早熟 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 外源 式、突变性的 晚熟 启蒙。借助于 西学东渐 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 民族复兴 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 西方式 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 早期 启蒙的 内源 因素。(2分)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 早期 启蒙之间有怎样的 接续 关系?(4分)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 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 ,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4分)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 西方式 启蒙思潮有哪些?(6分)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 民族复兴 的旗帜?(2分)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 醉心欧化 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8分)

11.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 国有化 私有化 的争论。 国有 私有 ,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2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 集体消亡 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6分)
(4)从中、西方 国有化 私有化 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