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2.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4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8 浏览数:116

一、单选题

1.

许倬云据《汉书·古今人表》统计: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新人 (非贵族出身),分别为当时总人数的32%和60%,如刘相邹忌,秦相范雎、楚令尹吴起、韩相申不害等皆属其中。这表明当时(  )

A.察举制冲击了世卿世禄制B.社会结构日益活化C.政治权力和经济势力分离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子说: 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己乃所以复礼,而非克己之外别有复礼之功也。 克之克之而又克之,以至于一旦豁然欲尽而理纯。 可见,两人的 克己 (  )

A.产生的背景相同B.使儒学上升到了哲学高度C.实现的途径不同D.是封建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

宋代黄翰说: 世间交易,未有不前期借款以为定者。 宋代巨商陈泰 每岁出绢本钱,贷崇仁、安乐、金溪诸绩户,达于吉之属邑,各有驵主(代理人)其事,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如是久矣。 这体现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衰退B.租佃关系的盛行C.市坊界限被打破D.商业资本的活跃

4.

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2+AbC=bx就成了 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B.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C.封建落后的社会心理D.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5.

1860年至1862年,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房租、地价开始上升,房租收益可获30%—40%的利润。一些老牌贩卖鸦片的洋务,也兼营房地产。这一现象(  )

A.说明租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B.是政治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C.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D.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6.

梁启超指出: 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可见,梁启超认为(  )

A.甲午战败促进了民族觉醒B.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D.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7.

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图9)受党的委派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第二年他领导人民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这旨在(  )

A.推动农业合作化B.落实 双百 方针C.贯彻 八字方针 D.完成 二五计划 既定目标

8.

斯多亚派对于罗马法的贡献, 并不在于它们提供给罗马法的特殊论点的数量,而在于它们给予它的单一的基本假设。 这个基本假设被后人冠以 不言而喻的真理 。材料旨在强调(  )

A.斯多亚学派是罗马法的制定者B.罗马法律贯彻了自然法精神C.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D.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9.

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和近代西方的代议制在理论上都被称为民主政治,其主要依据是(  )

A.统治阶级利益得到充分体现B.各级官吏均由选举产生C.三权分立设计具有科学性D.公民意志是权力的唯一来源

10.

这一时期简易制作和廉价出售咖啡的形式在欧洲得以发展,最为典型的是咖啡吧和咖啡摊,咖啡从贵族的饮品变成劳动阶层的必备,培养出了产业工人中的一种共同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B.浪漫主义文化推动了生活品味的提高C.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11.

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日美安保条约》,其要点包括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军队;根据日本政府请求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乱和骚乱。这一条约的签订(  )

A.是朝鲜战争带来的必然结果B.给日本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C.意味着美国亚洲战略的全面调整D.推动了中苏两国的结盟

12.

1975年1月,美国驻苏大使在发给华盛顿的外交信函《文化展示:流行音乐组》中建议,应该优先考虑像麦克林《美国派》之类的摇滚乐或米歇尔的乡村音乐《巴黎自由人》等……尽管这将是一场全新的苏联之旅,相信进行尝试的时机成熟。这反映了(  )

A.世界文化中心的转移趋势B.美国冷战手段的多样性C.文化传播取代了政治斗争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书院教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明清,前后存在了1000多年。徽州作为程朱理学的故乡,书院教育一向很发达。某些书院……收宗族中的子弟或族中天资聪颖,而贫不能入学者加以培养。明清徽州商人资本雄厚,具有 贾而好儒 的特点,对书院大力支持,不惜钱财,资助家乡的书院教育。明代祝世禄、邵庶在书院讲学时, 四方士人,跋山涉水而臻境内,讲学盟会 ,影响很大。……书院规定: 每月生童大课,请邑亲临考棚,点名考试,邑尊公出请两位监院轮期代理,永以为例。 清代学者赵吉士云: 文公(朱熹)为徽学正传至今,讲学遂成风尚,书院所在多有。而郡之紫阳书院、古城岩还吉书院,每年正、八、九月,衣冠华集,自当事以暨齐民,群然听讲,犹有紫阳风焉。
材料二 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近百万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1870年,《福斯特教育法》获得通过。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为:(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初等学校。(2)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监督本区的教育。学务委员会有权征收地方教育税。(3)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奠定了整个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23日第7版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成立了教育部,任命资产阶级教育家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大部分省区还设立教育科,掌理全省教育行政事宜。颁布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会章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和制度。1912年9月3日,又分布 壬子学制 ,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州书院办学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背景和措施两个角度分析近代中英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相同之处。(8分)
(3)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综上,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13 西方漫画百年中国形象之比较
17世纪《神圣中国》                    《瓜分中国》                                《惊讶!新兴世界的力量》
提取材料中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实力变化的角度予以解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据记载,桓公 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 ,并且要求 食如言而勿遣 。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

——摘编自迟丕贤 牛喜霞《试论管子的养老思想》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规定直系血亲及兄弟姐妹互相赡养的义务。1955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成员为4.97人,1975年却锐减到3.44人,1995年减少到2.28人。21世纪初,日本68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5%,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因此,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提出 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 。同时,护理保险制度在 家人护理 上也有规定,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护理自家老人的人支付 慰劳金

——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养老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农民对选举的冷漠,可以从拒绝参加选举的人数的多少中得到验证。……农民是投票人,但不是主动者,他们不仅对选举权利没有基本的理解,而且连自己的选举准则,和意向都不明确,加之受彼此之间及与城市之间相互封闭隔绝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限制,以及千百年来卑微的社会地位和粗俗的文化教养所造成的猥锁、胆怯的人格心态影响,他们只希望一个高高在上、主宰他们命运的权威给他们以保护。这种没有自觉意识,只是一味仰视权威的选民是集权政治生长的极好温床。

——摘编自许平《革命、保守、改造——19世纪法国农民与政治》

材料二 这期间各根据地制定了一些保障人权条例,如《晋西北保障人权条例》、《山东省保障人权条例》等,以法律保护农民的政治自由。此外,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参议会制定议会制度,在各级参议会中,农民代表可有效行使选举、表决、创制、监察和弹劾权。同时,党和政府从不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压制农民政治参与活动,而是在一切服从抗战的原则下,帮助他们调整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规范他们政治参与行为。

——摘编自《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农民对选举 冷漠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北根据地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9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北洋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此次外交策略,抽调了外交精英参加此次和会。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中国希望条件说贴》,其要求之一是撤销领事裁判权。由于和会被列强操纵,中国所提出的《说贴》根本未得大会的尊重……巴黎和会把中国人民的权益轻拒门外。
材料二 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当日,北京政府宣布: 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约及其它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关系者,悉依据国际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1919年9月15日,北京政府宣布与德国结束战争状态。1920年中德开始进行恢复商业关系的谈判。1921年5月20日,中德签署《中德协约》。该协约第三条规定 两国人民生命以及财产方面,均在所在地法庭管辖之下

——以上均出自段永辉《把握机遇,维护国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 撤销领事裁判权 外交努力失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是否被废除,并分析其原因。列强这一特权在中国是何时被彻底废除的?(9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同治元年(1862年)亡命香港后,易名韬。自幼博古通今,17岁就考中秀才,后来一直生活在上海、香港,长期与西方人共事,并曾去欧洲游历了三年。他认为: 今日者,我即欲驱而远之,划疆自守,亦势有所不能。盖今日之天下,乃地球合一之天下也。 自古以来,中国人只强调用夏变夷,王韬却发挥了《春秋公羊传》中 中国而为夷狄则夷之,夷而有礼仪则中国之 的积极思想,提出了用夷变夏的可能性问题。王韬坚信 非信西法则无以强兵富国 ,孜孜不倦地宣传推广西方技术,并积极提倡现代科学教育和代议制政治制度。他还热心参与创办了中国近代报刊。在王韬看来,以扩大疆域或增加财富为目的所进行的民族竞争是不道德的,必然会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而且,为了维持竞争的优势,军备竞争是无可避免的, 日后必至斗智斗力之俱困然后已
有人评从说: 王韬的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奠定了全新的民族思想立场,为19世纪90年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登场作了充分的准备

——摘编自李彬《王韬民族主义思想略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王韬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韬民族观的认识。(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