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山东省高二第一学期10月“山东学情”联考历史(A)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608

一、单选题

1.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 这表明当时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

A.体现原始民主传统B.崇尚君民平等共治C.追求家国一体格局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

《左传》记载,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春秋战国时期李悝著《法经》,以法代刑作为法典名称。管子以度量衡比喻法 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这说明该时期(  )

A.贵族等级分封制趋于崩溃B.法律制度渐趋成熟C.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3.

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子弟,胎毛未干, 已拜列侯 ;未离襁褓,已被 冠带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官员素质普遍下降B.世家大族垄断政权C.出身决定行政能力D.中央威望受到冲击

4.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 顾炎武则认为: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据此可知二者都(  )

A.主张强化中央集权B.关注现实政治的弊病C.反对君主专制D.主张中央与地方分权

5.

《旧唐书·职官二》记载: 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 这客观上(  )

A.推动了儒学复兴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C.促进了官员道德素质的提升D.扩大了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

6.

韩愈认为, 孔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 据此可知韩愈(  )

A.否认孔子学说B.崇尚法家思想C.主张礼法结合D.反对儒学独尊

7.

宋太宗时, 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 ,允许工商业者及 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以至于 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B.封建经济的发展C.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D.儒家思想的影响

8.

下图为国民政府党政机构关系图,这表明国民政府(  )

A.践行了孙中山 主权在民 的初衷B.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C.已经进入了宪政时期D.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9.

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 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 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B.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效C.关注提升民众民主意识D.收缩了统一战线工作

10.

1953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当选的少数民族代表李大娘笑了, 旧社会妇女没有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法制化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贯彻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落实D.人民代表大会制得以确立

11.

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 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罗马共和政体B.斯巴达寡头政治C.罗马元首制D.雅典民主政治

12.

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 罗马法复兴 。这一热潮的出现(  )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

13.

下表为英国历史上部分宪法性文件。这些文件(  )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

《大宪章》

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

1628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A.反映了国王与议会矛盾尖锐B.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C.标志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D.形成以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

14.

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明确最高法院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致使最高法院法官约翰·杰伊情愿回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

A.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C.三权制衡机制有待健全D.联邦政府尚处于无权地位

二、开放性试题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制度变迁是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过程。制度变迁既是一个动态的现实过程,又是向更有效率的制度演化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如图所示):
说明:
①增添型:原有各种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
②全变型:原有制度本身演变成新制度。
③减少型:原有制度结构中的一些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
④位移型:在现有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

——据【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所述制度变迁的某一种类型进行合理解读。

三、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
(1)运用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指出这一观点对现代治国理政的借鉴价值。(4分)
材料二

项目

内容摘编

考试科目

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应举人资格

唐代曾规定,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宋代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

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

(2)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发展演变的特点。(8分)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摘编自《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西方是如何借鉴中国考试制度的。(4分)

四、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3分)
材料

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题

1933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

1.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

2.民法:试详述民法上人之种类及其性质。3、刑法:何谓间接正犯试详论之。

4.行政法: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行政之意义。5.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

6.经济学:试详述地租之起。

7.财政学:公债制度对于社会资本之构造有何影响试详论之。

8.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

1.国文:孟子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理由何在?试申论之。

2.经济学:试略述李嘉图地租学说之理论及其对后世经济思想之影响。

3.社会学:帕克教授分主要的社会历程为四种,即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究竟其区别何在,其分类是否适当,试评论之。

4.财政学:试述财政之意义,及其与私经济之异同。

——摘编自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民国高等考试总报告》

评析材料中的文官考试制度,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