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7 浏览数:522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鲁宣公 即位十年之内,未尝一朝京师,而五朝于齐。齐之视鲁不啻附庸 。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分封宗法体制瓦解B.诸侯交往频繁C.王权受到一定冲击D.官僚政治确立

2.

《汉书·黄霸传》载: 自武帝以来,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即由亲信侍从组成的宫中决策班子)之官统于大司马。 由此可知,汉武帝时(  )

A.丞相权力受到了削弱B.丞相不再负责政务C.实现行政与军政分离D.皇权专制受到削弱

3.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 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可见,科举制度(  )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4.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 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来讲主要指(  )

A.行政效率大大提高B.决策程序更加规范C.分权制衡限制皇权D.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5.

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般奏疏的处理流程: 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之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 。这一运作流程(  )

A.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内阁权力B.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C.标志着中央政治体制的完善D.无形中削弱了司礼监的地位

6.

(2007广东名校联考)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 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C.事无不总 ,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7.

1842年7月27日,道光帝接到镇江失陷的奏报,当即下旨称 此时业已专意议抚 ,要求耆英等 便宜行事,务期妥速办理,不可稍涉游移 。道光帝的这种态度(  )

A.体现了政府决策的灵活B.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C.影响了战争的走向D.反映了沿海民众的心声

8.

李秀成撤兵上海时,给英、美、葡领事发出一信,信中说: 若我有志来取上海,犹如囊中取物。惟我仍念同教兄弟之情,恐争端一起,反被官兵冷笑。 这说明李秀成(  )

A.自觉承担了反侵略任务B.奉行友好往来的对外政策C.抱守 天朝上国 的思想D.尚未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

9.

1894年10月24日,日军从花园口登陆,历时14天,清政府陆海军不闻不问。月余,徐邦道率部在土城子阻敌,予敌重创。但敌增兵纷至,清军后援不继,众寡悬殊,无以为食,争船逃走,旅顺陷落。这一结局(  )

A.源于清军素质的低下B.动摇了清政府反动统治C.消磨了国人反帝意志D.折射出清朝统治的腐朽

10.

1905年7月30日,中国同盟会筹备会在日本东京举行,人会者宣誓:驱除鞑虏,创立民国。孙中山与人会者一一行握手礼,并欣然道喜曰: 为君等庆贺,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 孙中山此举意在强调(  )

A.革命政党成立之事实B.脱离中国革命之意义C.革命者反封建的立场D.民族危机形势之严峻

11.

1919年,在整个巴黎和会期间,北洋政府在山东问题和与之相关的对德和约问题上,前后主张经过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变化的过程。由于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地位极为脆弱,竟至于无力对签约问题作出任何决定。材料旨在说明巴黎和会中国拒签和约(  )

A.呼应了民众觉醒浪潮B.源于中国分裂型政治C.体现外交家自身的决断性D.是由于列强之间的相互矛盾

12.

下表是1936年9月日本陆军省修订的1937年对华作战计划的部分内容。这表明(  )

地区

兵力

目标

华北

5个师团,可视情况增加3个师团

占领平津地区和华北五省

华中

5个师团

占领上海附近地区,并确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带

华南

1个师团

占领福州、厦门、汕头等地

A.我国沿海防御薄弱B.日军有意限制战争规模C.抗日战争即将爆发D.全民族抗战已不可避免

13.

彼此竞争、互相倾轧是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政党关系的突出特点,而在一党制国家,执政党对待其他政党往往采取禁止或者限制其发展的政策。针对两者弊端,新中国开创了新型的政党制度,它主要 在政党之间的关系是(  )

A.平等竞争B.共存和监督C.轮流执政D.政治联盟

14.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这(  )

A.是 一国两制 构想的正式提出B.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C.促使海峡两岸达成了 九二共识 D.促使海峡两岸实现了 三通

15.

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9

1

0

0

此表反映出当时新中国(  )

A.外交发展面临一些困境B.深受两极格局对峙影响C.贯彻 一边倒 外交方针D.外交方针遭到西方抵制

16.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是世界各国平均值的1.8倍。这说明新时期我国(  )

A.开始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B.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C.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D.成为国际组织的主建者

17.

梭伦改革后,雅典开始流行 人的价值在财富而不在门第 的口号,以有产者的 财阀政治 取代了土地贵族的 门阀政治 。这些现象凸显出梭伦改革(  )

A.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B.剥夺了平民的政治权力C.推动了政治生活法制化D.避免了国家权力被滥用

18.

雅典享有公民平等政治权利的居民比例很小,公民的 有权 是以奴隶和外邦人这些劳动者的 无权 作为其存在的条件的。从此角度来说,雅典(  )

A.居民与公民享有对等权利B.贵族的权力已完全被削弱C.是全体公民的民主制国家D.外邦人享有较大的公民权

19.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对习惯法的记录,但是,显然立法者又不得不把某种新的东西加到里面去。不过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并不协调一致。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

A.注重创新,但价值有限B.反映出阶级调和的意图C.维护了罗马贵族的利益D.表现出政治妥协的特征

20.

公元前367年,罗马人设立最高内事裁判官,允许其颁布告示,授予他们在案件中一定范围内自由裁量的权力,从而保证市民法的延续不变。其后,随着每一任裁判官所颁布的告示的积累,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裁判官法。据此可知,裁判官法(  )

A.维护了自由民的合法权益B.强调司法实践的重要性C.抑制了罗马帝国权力集中D.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21.

1701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了威廉和玛丽死后的王位继承问题;国家颁布的每项法令必须经枢密院大臣签字方能生效;司法官为终身制,只有不称职者方可被国王免职。这一规定意在(  )

A.解决王室财政困难B.防止司法体制走向腐败C.完善议员选举制度D.通过立法巩固民主政治

22.

英国一位政治家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美国1787年宪法最 美妙 之处是(  )

A.规定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B.维护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C.理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D.保证了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23.

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至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在长达86年的时间内,法国先后更改国名多达5次,颁布宪法多达11部,这一现象说明法国(  )

A.国家的统一尚未完成B.民主化的进程已经中断C.走向共和历程的艰辛D.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强大

2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案规定,皇帝批准的一切法案必须有宰相附署方得有效。但这一修正案未能对德国皇权形成有效制约,其主要原因是(  )

A.帝国议会代表由皇帝任命B.宰相权力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C.德国人忠君观念根深蒂固D.容克贵族占据了政治主导地位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个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编自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2)请指出材料二中提到的地方主要官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6分)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内阁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概括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就以 洪秀全第二 自居,自觉地承认自己是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件事本身就深刻说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历史所具有的影响,说明这个伟大的农民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摘编自李时岳、赵矢元《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材料二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一点,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的理想和方案,既回答了政权属于谁的国体问题,又回答了采取什么形式的政体问题,还回答了国家政权建设的程序问题,从而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当时革命的关键问题。

——摘编自黄智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 太平天国革命事业 的继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所具有的进步性。(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特点。(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 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 ,后又降格为从屋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权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 。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由于扫除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统一后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 联邦制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实现统一的因素及统一后德国政治体制的局限性。(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