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715

一、单选题

1.

《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平昼夜之道而知 。材料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

A.民本思想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和而不同

2.

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发现最多。这主要说明(  )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D.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3.

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

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明朝对外政策开明C.航海技术的进步D.商品经济的发展

5.

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9世纪中期世界贸易呈现这一特点说明(  )

A.国际贸易迅速发展B.工业革命推动商品结构变化C.英国成为贸易中心D.茶叶、香料等失去交易价值

6.

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B.区域分工的出现C.人口政策的调整D.高产作物的传入

7.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 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主要是指,拿破仑对外战争(  )

A.促进了意大利共和国建立B.传播了大革命成果C.加速了罗马法向外传播D.推动了意大利统一

8.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在这个学术和咨议中心,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理,献治国之宏谟。材料主要说明,稷下学宫(  )

A.开辟了私人办学的先河B.促进了教育体系的成熟C.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兼容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9.

西周时国人暴动可以赶走天子而不受惩罚,直至春秋时代,国君在重大问题决策时还需要 询国人 谙万民 ,国人干预 立君 迁国 ,甚至 出君 就君 的事也屡见不鲜。这主要表明,中国早期国家(  )

A.践行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B.制定礼乐制度促进权力认同C.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D.君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10.

是在 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家对仁政的追求B.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C.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D.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

11.

《北史·李大师传》载: 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 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  )

A.国家统一B.民族交融C.区域发展D.政权更迭

12.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 由此可知,唐朝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制度健全完备B.圣君明主众多C.政策开明务实D.民族交融推动

13.

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中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逐渐流行。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城市人口的增加C.城乡差距的扩大D.封建迷信的盛行

14.

今西藏博物馆保存有两方青玉印。两块玉印虽然形制不一样,但是印文都是以八思巴文拼写的汉字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曾赐予西藏众多僧俗首领各式印章。这说明(  )

A.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B.八思巴文成为唯一官方文字C.元朝民族交融逐渐加强D.元朝政府继续推行羁縻政策

15.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清商帮的兴起B.漕运事业的兴盛C.地区经济的差异D.棉纺织业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摘编自苗中泉《从三强并立到帝国秩存——西汉时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

有学者在研究西汉时期东亚政治形势时制作了以上三幅示意图。请从以上图示中任意提取西汉时期东亚政治形势演变的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1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20世纪90年代,周宝珠先生的《宋代东京研究》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北宋时期东京的整体面貌,具体涉及到了东京的气候、水系、城市绿化、城墙建设、环境卫生等诸多方面。赵冈认为中国过去两三千年生态环境曾发生过剧烈变化,人口增加是促成生态环境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北宋以后,中国人口长期呈上升趋势,人口重压使农垦与山林垦伐加剧,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张全明、王玉德等学者合著的《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史与具体生态文化现象结合起来,探讨了宋代生态环境的基本轮廓,清晰地再现了两宋时期生态文化的历史脉络,并以各种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关系所形成的具体生态文化现象设置专论,堪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邹逸麟将中国历史上环境的变迁大体分为秦汉、唐宋、明朝三个标志性阶段,指出唐宋以来东南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湖泊缩小,山林被毁,水土流失严重。姜正杰等认为历史上我国生态环境的变迁共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而隋唐宋元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的阶段。此外,王双怀、杜海斌、梁中效等在研究过程中,也提及了宋代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
       程遂营从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公共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唐宋时期开封的生态环境,认为唐宋开封的整体生态环境基本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曾雄生认为宋初岭南地区的稻作农业依然粗放,整体上仍然落后于江南地区,人口稀少是其重要原因。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环境变迁在岭南的稻作农业、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得到体现。金勇强以宋夏战争为例,不但分析了宋夏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北宋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探讨了宋夏战争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陈曦从地域文化着手,分析了宋代荆湖北路水神崇拜的对象、水神庙址的分布特点与职能,以及水神信仰所体现的本区人地关系尤其是人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丁欢认为江西 八景 起源于宋代,经历了元朝的缓慢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繁荣,形成了内涵丰富的 八景文化 ,它从侧面反映出宋代以来江西生态环境的状况。

——摘编自谭静怡《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生态环境史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宋代生态环境综合研究的态势进行简要评述。(12分)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明朝西宁卫地区的土司,虽部分为元朝沿袭,而正式受封于明朝,多为明朝西宁卫所之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等官。《西宁府新志》记载 按宁郡诸土司计十五家,皆自前明洪武时授以世职,安置于西(宁)、碾(伯)二属,是时地广人稀,城池左近水地,给民树艺;边远旱地,赐各土司。各领所部耕牧。内惟土司陈子明系南人,(以)元淮南右丞归附,馀俱系蒙古暨西域缠头或以元时旧职投诚,或率领所部归命。嗣后李氏、祁氏、冶氏皆膺显爵而建忠勋矣。 至明朝完善土司制度的首要一点,就是分别流土,专门设置了区别于流官的土司职衔,但从制度上,所有土司必须受地方文武长官的约束, 隶验封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者,都指挥领之 。中央政府于土司衙门内安插流官,以便对土司进行监视、控制。
明建之初,蒙古侵扰,需战马以充军备,随之 明洪武九年,始于秦州开设茶马司,收四川巴茶,易买西宁、洮、岷等处番马 。洪武二十九年(1396),驻守西宁卫等地的长兴侯耿炳文奏请,因秦州路远,安定等卫不便互市。次年,改秦州茶马司为西宁茶马司,又增置河州、洮州、甘州4个茶马司。明代由于茶马贸易的刺激以及封建国家向边卫民族征收马赋,西宁卫养马业于明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河湟为基地的官营畜牧业显盛。明廷于西宁边卫设苑马寺,在今互助、民和等地,弃农还牧,建军马场,发展军马生产。洪武中茶马比价, 上马给茶一百二十斤,中马七十斤,下马五十斤 ,明朝官营体制确立后,实行了贵茶贱马的政策。
洪武二十七年(1394),西宁卫镇抚李南哥建佛刹于其地以居番僧,来请寺额,赐名曰: 宁番寺 。永乐八年(1410)封班丹藏卜为 净觉弘济国师 ,年(1412)加封 净觉弘济大国师 ,是当时西宁一带僧职中最高的品级。

——摘编自骆桂花、高永久《明朝西宁卫的军事戍防与政治管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朝经略西宁的举措加以评述。(15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所谓 利玛窦规矩 ,一般是指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时实行的 文化适应 中国或 本土化 传教策略,具体则指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在传教过程中实行的那些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教方式,如认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祭孔祭祖不是偶像崇拜、允许中国教徒祭祖、因地制宜的改革天主教圣事礼仪以适应中国民俗风情等。如果从更大范围来考察利玛窦所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教策略的话,我们也可以将耶稣会的 上层传教 策略,包括 附儒易佛 科学传教 等方面的内容概括进广义的 利玛窦规矩 之中。

——摘编自任婷婷《天主教改革与利玛窦规矩的兴衰》

明末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是明清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利玛窦规矩 的形成进行阐释。(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