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7.2022届重庆市育才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583

一、单选题

1.

叔骨父簋出土于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1034(图一),铭文共4行35字(图二)可以从中得到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  )


                 

图一 叔骨父簋M1034                     图二 叔骨父簋铭文拓本 
注:拓本上的字是:侯休乍(作)叔骨父庙。正月初吉,碗,延(筵)侯,侯赐骨父贝朋、牛十,骨父扬,对侯休,用作宝簋,其永用。
①青铜铸造技艺高度发展   ②小篆是主要的书写文字   ③可以作为印证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史料   ④ 工商食官 局面被打破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

南宋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写道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大意是说,天下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不强盛就会走向衰落;治理国家若不寻求发展进步,已有的安定和谐就会遭到破坏,社会面临倒退。下列材料最能契合这种思想的是(  )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B.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C.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D.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3.

关于孙兴祖,《明史》记载 洪武三年,帅六卫卒从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 2014年,考古人员在河北境内发掘了一座明代的古墓,找到了一封朱元璋时期的完好无损的诏书, 洪武五年,燕山侯兴祖征沙漠黑龙江;八年,征大石崖;十三年,任燕山右护卫;二十三年,征以都宁夏回还。九月,老疾而终。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孙兴祖是明代人,生平因历史久远无可考B.《明史》是正史,是研究孙兴祖的可靠史料
C.考古发现的诏书是研究孙兴祖生平的信史D.《明史》和考古证实一定存在两个孙兴祖

4.

《明神宗实录》中载,吴(指苏州)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杼轴、纂组,均代指丝织业),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中(  )

A.苏州丝织业最发达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私营手工业的异变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5.

就国家立场而言,田租、徭役货币化,简单而高效。尤其是徭役货币化,对农民而言,既省去了往返之劳,也有了选择的自由,尽管这个自由是有限的,但国家对农户人身控制的弱化是必然趋势,农民对国家的隶属历史地疏离。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相地而衰征B.租庸调制C.租佃制D.一条鞭法

6.

盐铁专卖始于战国,榷酒始于汉武帝,唐中叶以后茶叶也开始征榷,至宋朝更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对各类大宗商品自始至终进行征榷的朝代,而且制度日益繁密。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B.国家加强控制经济C.宋代商业税开始成为税源D.官商与私商共发展

7.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 天朝 是绝不肯通融的。 这反映了中国外交(  )

A.植根于自然经济的朝贡外交B.始终能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C.天朝上国虚骄下的平等外交D.渗透了法家思想和夷夏之辨

8.

1877年后任驻英公使的郭嵩焘曾作《伦敦致李傅相书》,提到 日本在英国学习技艺二百余人、各海口皆有之 。他因之而希望中国不仅 专意考求兵法 ,也应多派留学生 分途研习 西国种种科技。他的建议(  )

A.催生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B.主张照搬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C.超越了 中体西用 的眼界D.认识到培养近代人才的重要性

9.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导向很明确:一是宣传土地革命,二是宣传抗日救亡。这是由于(  )

A.国共对峙和日本侵华的时局B.工农武装割据 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C.民族矛盾成为中国主要矛盾D.全民族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0.

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中载,1901年至1911年间,全国新设的厂矿有346家,资本达8.8348亿。这10年新设的厂矿和增加的资本,都超过了前30多年间的2倍以上。对此现象的解释最为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的成功助推民族工业发展B.清政府新政推动了经济向近代化转型C.列强资本输出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D.预备立宪的推进代表了民族工业诉求

11.

《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 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 。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  )

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C.体现了 一边倒 外交政策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

12.

1997年,香港GDP为1.34万亿人民币,到2019年,香港的 GDP已达2.52万亿人民币;2020年受全球疫情等因素影响,香港 GDP下降 6.1%,但 GDP 也达2.41万亿人民币,人均 GDP 高达32万人民币。2021年5月3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最新的经济数据,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8%,是2010年以来最快的增长,此外,出口创新高、失业率急剧下降。据此可知香港(  )

A.香港经济政治持续发展B.成为 一国两制 的成功实践C.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D.始终坚持 爱国爱港者治港

13.

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说: 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我国今年有了520万吨钢,再过5年可能有1000万到150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2000万到250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3500万到4000万吨钢。为此,中国(  )

A.发动大跃进,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社会主义建设完全照搬学习苏联模式C.发动 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化运动D.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4.

表3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在 一五 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表3

19531955年合计

其中★

沿海

内地

工业

100

447

553

建筑业

100

6

0

地质勘探

100

225

762

交通运输

100

293

521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

15.

江苏常州地产品牌 红梅 牌照相机,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下表是1974—1988年 红梅 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由表中信息推断, 红梅 牌照相机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  )

时间

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

1974

红梅Ⅰ型120系列折叠式照相机投产,常州市自主生产照相机

1977

红梅Ⅱ型135系列塑料相机开始定型生产

1981

国集合营常州照相机总厂成立,职工超千人

1985年底

累计生产了10个型号的产品共8615万架,销售至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到印尼

1988

年产量曾一度达到21万吨,为全国同行业第一

A.经济特区的建设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C.浦东开发的辐射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二、材料阅读

16.

对于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二》都做了很清晰的记叙,两位史学家对商鞅变法有各自的取舍标准,文末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12分)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为相十年, 秦人多怨。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者对商鞅及商鞅变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可能的原因。(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子夜》是作家茅盾于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线索,反映了1931年左右中国的社会环境。
小说梗概如下: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缠绕在一起。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满了信心,他热心于发展家乡双桥镇的实业,并打算以双桥镇为基地建筑起他的 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 双桥王国 。期间,他与美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代理人赵伯韬进行斗争,有时他根本不把赵伯韬放在眼里,要和他决一高低,但当他在金融市场失败后,且得知赵伯韬有美国老板撑腰时,却又表现得 再也振作不起来 ,甚至产生了 有条件投降 的想法。最终,由于合股人杜竹斋的倒戈相向,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破灭。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人最早接触博物馆的概念,始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最早一批觉醒的中国人。随着中西方往来的日渐频繁,清廷派出官员、士绅、留学生等一些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到欧美、日本亲身感受博物馆,并把博物馆思想带回国内。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本着强国富民的抱负,对博物馆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 博物馆……以开民智而悦民心 。1905年,随着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诞生。之后各城市创办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相继出现,如保定博物院、天津博物院、江西教育博物馆、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根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录,到1920年,全国博物馆已经达到27所。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1949年11月,党中央首先在文化部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文物博物馆事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文物征集运动,空前地扩大了馆藏。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逐步完善,各高校纷纷成立博物馆学专业,与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一并为各文博单位输送人才。国家文物局、各地区文物主管部门相继组织各类文物培训班。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搞好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趋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卓《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发展变化及其意义。(1 1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启示。(4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面图甲、图乙、图丙是中国现代三个时间段(1954—1958年、1959—1963年、2001—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图甲                                                              图乙 

图丙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依次判断三图相对应的时间段,说明依据。(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