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2.202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2 浏览数:790

一、单选题

1.

考古研究表明,距今5000—3000年左右的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与西亚地区考古发现的雕像相似;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大量来自于印度洋的环纹贝以及东南亚的象牙。这说明三星堆文明(  )

A.源远流长B.以农业为基础C.高度繁荣D.与域外有交流

2.

汉武帝时期,河套和河西广大地区纳入汉朝统治版图。此后,朝廷在这些地区兴办学校,传授儒家思想。这一举措(  )

A.解决了王国问题B.确立了儒学正统C.促进了文化认同D.消灭了边患危机

3.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中期后,东京城的蔬菜种植由城内逐渐向城郊转移,京郊蔬菜、花卉园圃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B.坊市制度突破C.市场管理强化D.市民阶层壮大

4.

元朝各行省总揽地方事务,但行省内部实行专人负责制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受同僚协助或制约。这说明元朝(  )

A.行政效率降低B.君主专制强化C.内部动乱消除D.中央权力加强

5.

下表是清代江南地区402位进士来源情况统计,其中有14人信息不详。由此可见,清代江南地区(  )

地域

人数

比例%

城市

324

835

市镇

50

129

农村

14

36

A.教育资源分布不均B.人才选拔范围缩小C.科举制度功能弱化D.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6.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刊《循环日报》,论天下大势,议治国方略。其《达民情》一篇开头即 善治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不形扞格(矛盾),呼吁必闻,忧戚与共,然后弊无不革,利无不兴。 王韬旨在(  )

A.参与维新变法B.变革传统政治C.号召民主革命D.引进西方技术

7.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明确指出: 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 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 。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A.探索出国共合作的有效途径B.及时调整工作重心C.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D.试图纠正右倾错误

8.

下表为关内地区与东北地区机制棉布进口总量与平均进口税率变动示意图。(进口单位:匹)
据上图可知(  )

A.东北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关内受经济危机影响更严重D.国家主权影响经济发展

9.

1945年9月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各部队 急向所规定之受降集中地区之附近,完成一切受降准备。 受降地点以外之重要城市之据点,应迅速以有力部队接防控置之。 奸匪活动地域,应集中优势兵力择要封锁之。 这反映了(  )

A.抗日战争进入到决胜阶段B.国共关系彻底破裂C.国民党急于争夺胜利果实D.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10.

1983年,东莞县专业户、重点户、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从事各种专业的劳动力6.87万人,占农业总劳动力的16.4%。这反映了当时(  )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农村改革激发社会活力C.国企改革取得初步成果D.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入

11.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麦加拉一度建立僭主统治。对此,贵族诗人色奥格尼斯哀叹道: 城市依然如故,人却换了面目,换成旧时此辈,不知法为何物,身披破烂羊皮,野居宛如麋鹿,此辈今成高门,高门于今为庶!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邦(  )

A.民主制度得以维护B.贵族力量受到打击C.法律体系得到完善D.公民群体得以壮大

12.

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音乐,如奥尔加农和基督教音乐,几乎都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15世纪后,在自己作品上署名的现象非常普遍,涌现了大量流芳百世的欧洲作曲家。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人文主义的色彩B.文学艺术的繁荣C.追名逐利的风气D.宗教信仰的弱化

13.

中世纪时的英国,如果一个人对国王或自己的领主不服从,会被看做是大逆不道的不忠行为。1628年,议会向国王提交的 权利请愿书 指出,对国王的不忠,并不是对国家的不忠。这说明17世纪初期的英国(  )

A.君主立宪已经确立B.启蒙思想得到传播C.革命时机逐渐成熟D.贵族政治渐被清除

14.

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该报虽仅存在了354天就被政府查封,但却出版了301期。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多达几千封。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科学社会主义得以传播B.封建贵族实力雄厚C.无产阶级革命掀起高潮D.言论自由得到保障

15.

下图反映了作者 (  )

1933年8月美国漫画《这只蓝鹰如此翻飞?》

A.遏制法西斯势力B.质疑罗斯福新政C.反对社会保障政策D.认清资本主义本质

16.

下表为美国部分媒体及官方使用 自由世界 西方 两个词汇的统计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1988

1993

自由世界

西方

自由世界

西方

《纽约时报》

71

46

44

144

《华盛顿邮报》

112

36

67

87

国会记录

356

7

114

10

(注:此处 西方 指一个文明或一个政治实体。)

A.两极格局的瓦解B.美国推行霸权主义C.全球化趋势加强D.欧洲国家日益崛起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提出筑路要求。多数官员认为修铁路将惊动山川之神招致早潦之灾,故修铁路 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 成为清政府朝野上下的共识。1872年英商在天津租界内建了一条铁路,试车当日 观者甚多 观者皆称美 ,大家 欣喜而散 。19世纪70年代,在华传教士和一般西人所办的刊物中,频频出现详尽介绍铁路工程及样式的文章,使铁路渐成热门话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修建铁路视为救国利器。自1897年到1903年,清政府通过抵押路权等方式向西方列强借债4.59亿元用于修筑铁路,并鼓励华商投资筑路。

——摘编自李书领《试论晚清时期国人的铁路文化观》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发展铁路事业。20世纪50年代初,铁路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治部的领导下,通过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铁路建设中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铁路建设中融入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发扬 艰苦奋斗,勤俭建设铁路 精神。同时,党中央果断地调动人民军队,集中最精干的力量开拓建设铁路。规划于清末的成渝铁路,1950年正式开工后只用两年就全线贯通。新中国废除了旧中国铁路分散管理的体制,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新体制,有利于统一调配、保证重点。

——摘编自姜尧《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的铁路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对修筑铁路态度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铁路建设的经验。(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长期以来拉美各国形成了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所谓外向型经济模式。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导致发达工业国对拉美出口产品需求骤减,拉美经济陷入萧条。一些拉美国家开始在政策上重视民族经济。1949年,担任过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了 中心—外围 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构成,中心国家在国家交换中通过不平等、不公正的贸易条件,剥削生产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外围国家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这一理论为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李新《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心—外围体系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二战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起始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展中国家要采取联合行动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由此组成七十七国集团。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还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1960年中东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石油作为武器与以色列及支持国展开斗争,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中心—外围 理论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以下是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哈佛中国史》(全六卷)的分卷书目:

卷目

书名

第一卷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第二卷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第三卷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第四卷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第五卷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第六卷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任一分卷,为该分卷写一个内容简介。(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200字。)

四、材料阅读

20.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分)
材料
安史之乱以后,刘晏针对 时天下钱少货轻 商贾不通 ,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对唐朝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他提出了 理财以爱民为先 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的改革思想。同时刘晏认为, 办集众务,在于得人 。主张选拔和任用一批坚决拥护改革,而又精通经济管理的人才。他制定了常平法,即根据年景好坏, 常年平敛之,荒年蠲救之 丰则贵取,饥则贱与 。与此同时,刘晏还采用因地区生产特点来确定税收方式的办法,以解决人民当时严重缺粮的困难。如,对于岭南深山、沼湖地区的人民,可以用竹、纸 、漆器、绫锦等当地的土特产代替租税,把粮食留归民用;对于特别不便于运输的地方,让农民把货物集中到附近的产矿区,换取铜、铅等就地铸钱纳税。刘晏经济改革使唐中后期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史称刘晏理财 以爱民为先 ,富其国而 不劳于民

——黄玉生《中唐时期刘晏的经济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改革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改革的影响。(6分)

2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
甲午战后,俄国加紧在中国东北的扩张,同时支持朝鲜组建亲俄内阁,排挤亲日派,增强在远东的陆海军兵力。干涉还辽事件,日本统治者认为是 千古未有之大辱 ,为此,制定了十年扩军计划。日俄双方在朝鲜和东北的矛盾日益尖锐。1904年双方正式宣战。1905年,随着旅顺口的失陷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被歼灭,俄军败局已定,再加上国内革命的爆发,更难继续作战。日本方面也筋疲力竭。8月9日,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独占利益;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转让日本;将库页岛南部让给日本;俄国从中国东北撤兵。日俄战争不仅对日、俄,对世界历史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的影响。(6分)

2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袁隆平(1930—2021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20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说: 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于是,他通过一点一点地观察、寻找、研究,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几十年来,他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杂交稻亩产量。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80年代以来,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造福全世界人民 , 这是袁隆平的梦想,也是全中国人的梦想。袁隆平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之崛起与创造,也是全世界、全人类之福。

——摘编自吴双江《袁隆平:初心依旧,梦想不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研究推广杂交水稻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