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2013届高考各地高三模拟3)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38
浏览数:187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恩格斯说:
“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
其含义是( )
A.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
B.早期国家尚未形成
C.氏族制度处在父系阶段
D.这些城址明显体现了等级制森严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
“
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
B.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
(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题)
“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
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墨子·告子》载:
“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西周初期分封制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末王室衰微
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5.
与图1所示报纸的命名直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6.
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来却使国家政权削弱的是( )
A.宗法制的实行
B.分封制的实行
C.郡县制的实行
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7.
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
A.
“
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B.
“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C.
“
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无别,则宗族乱。
”
D.
“
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8.
《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
“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9.
公元前403,晋国的赵、魏、韩三家大夫废晋静公,将晋公室的土地全部瓜分。公元前376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在政治上有划时代意义,主要表现为( )
A.社会基本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B.王室衰微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C.土地国有为土地私有所代替
D.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加剧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0.
据《左传》记载,晋国上卿赵简子规定:
“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
此项举措冲击的制度有(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1.
“
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
”
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道教
D.佛教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2.
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这种习俗源于( )
A.图腾崇拜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3.
客家人在迁徙时,把族谱、家谱敬若神明,视之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这种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礼乐制度
D.宗教信仰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4.
(2011·河南洛阳高三统考)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
“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
“
天
”
是指( )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5.
(2012年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题)一位西方学者说:
“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
A.个人观念淡漠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宗法观念浓厚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6.
《礼记·曲理下》:
“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 )
A.宗法等级制
B.皇权专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7.
“
君王自命
‘
天子
’
,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 亦被视为百姓的
‘
父母官
’
。
”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8.
“
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
”
这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9.
“
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
材料揭示了( )
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0.
王国维认为:
“
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代没有实行分封制
B.嫡庶之别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C.商王由贵族推举产生
D.商人地位低贱不能适用宗法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1.
2012年12月16日 ,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市的查氏宗亲齐聚安徽铜陵,成立了
“
查之家帮扶基金会
”
。下列与之相关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2.
王国维说:
“
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与己立者同。
”
这表明( )
A.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承继制度
B.周代的承继制度比商代更合理
C.周代在承继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
D.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3.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4.
《礼记》中记载,
“
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
。下列说法与材料中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
A.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
B.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
C.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D.
“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
(左丘明)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5.
史载:西周的诸侯国
“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
这反映出( )
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
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6.
王国维指出:
“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应分封制需要而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周与商朝一大区别
C.王国维盛赞周的政治制度
D.宗法制下,周分封的对象局限于本宗亲族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7.
王国维说:
“
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
”
,
“
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
“
兄终弟及
”
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8.
《孟子》中有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的说法。这反映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礼乐制度崩溃
C.宗法制的影响
D.人本思想盛行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9.
班固说:
“
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国,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遵奉并服事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
接着又说:
“
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
从班固这两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概念( )
A.因果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时序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变迁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D.证据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0.
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1.
周金文显示,当时有许多邦君通过为母、妻、女作器,来强调自己与姬姓或其他邦君家族的姻亲关系。对材料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是贵族政治的体现
B.是宗法制度的体现
C.原始社会遗俗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
D.有利于周天子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2.
《礼记》记载:
“
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
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打击地方诸侯势力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3.
“
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
“
合法性
”
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为齐威王
B.楚庄王问
“
鼎之大小轻重
”
C.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
D.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4.
理学大师程颐曾说,
“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
。
“
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致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
”
。其意主要说明( )
A.宗法制有利于理学传播
B.宗法制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
C.宗法制有利于笼络人心
D.宗法制有利于加强血缘关系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5.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校制度
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6.
西周时期,有
“
刑不上大夫
”
的原则,那么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是( )
A.禅让制
B.礼乐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7.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
“
田氏代齐
”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材料阅读
38.
古代中国人与希腊人,都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
“
周
”
与
“
秦
”
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有何优越性?(8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