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9. 河南省郑州市201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8 浏览数:158

一、单选题

1.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 (《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2.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3.

罗马法专家巴里·尼古拉斯教授说: 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指定的话语。……如果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陷(如错误或者恶意),法律后果仍然产生。 这说明早期罗马法(  )

A.外在形式重于实质内容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贵族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D.司法程序缺乏公正性

4.

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 发展 客观上反映了(  )

A.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B.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C.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

路径依赖 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在社会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有好有坏,下列史实能体现路径依赖及其积极作用的是(  )

A.英国承宪章精神和平渐进改良政治B.义和团 扶清灭洋 抗击外来侵略C.洋务派 中体西用 发起洋务运动D.法国发扬传统轰轰烈烈闹革命

6.

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 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人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 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  )

A.商品市场扩大B.经济结构转型C.商业广告创制D.推销技术革新

7.

1920年,毛泽东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写道 假定无产者占三分之二……任其为三分之一的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且无产者既已觉悟到自己应该有产,而现在受无产的痛苦是不应该的,因无产的不安而发生共产的要求,已经成了一种事实。……因此我觉得俄国的革命,和各国急进派共产党人数日见其多,组织日见其密,只是自然的结果。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各国共产党的壮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中国应该由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中国共产党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发动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D.毛泽东基于中国的现实指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方向

8.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领导人。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 三三制 ,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这说明(  )

A.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B.人大制度基本不能实行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D.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9.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斯大林选集》)由此可见(  )

A.由于资金短缺致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陷入空前困境B.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正在为打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而努力
C.苏维埃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解决资金困难D.苏联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以解决工业化的资金困难

10.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 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 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

A.自身实力的削弱B.冷战对抗的需要C.经济危机的困扰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11.

撒切尔主义是指撤切尔夫人执政期间(1979年至1990年)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提出 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 这一观点是 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 。下列对撒切尔主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其出台是为了缓解 滞胀 B.不利于英国经济的恢复C.它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D.与里根经济学有相似之处

12.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有了公平正义的概念,有了国际交往准则。尤其是二战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法理上不支持 强者欺负弱者 。由此可知下列观点不当的是(  )

A.落后就要挨打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优胜劣汰,适者生存D.人权高于主权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云: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心学 是一种高扬 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 明天理去人欲 。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 为本体,充分肯定 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 的可能性。但是, 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 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1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8分)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表1:每工作小时创造的GDP的年均增长率(%)

年份

1913—1950

1950—1973

1973—1990

美国

248

277

141

法国

192

503

294

日本

180

774

297

表2:商品出口年均增长率(%)

年份

1913—1950

1950—1973

1973—1998

美国

22

63

60

法国

11

82

47

日本

20

154

53

上述表格根据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美、法、日三国的资料整理而成。提取两表中有关1913—1998年间美、法、日三国发展对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 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结、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 荆公变祖法,志岂在荣利。盖本豪杰流,欲创富强治。高可追中商,苏绰乃其次。及思法必行,势须使指臂。群小遂竞进,流毒不可制。推原本其怀,因与权奸异。始知功名心,亦是祸人世。

——赵翼《读史二十一首》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观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赵翼的观点。(9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人类最初是处于一种纯粹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全的自由、平等的状态。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起支自己作用。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的执行权属于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权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自然状态的生活如此美好,为什么人们还要加入政治社会,受政治权力的约束呢?这是因为自然状态有三种缺陷:第一,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制定的、稳定的、人所共知的法律,作为人们共同的是非标准和裁判他们之间一切纠纷的共同尺度。第二,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法律来裁判一切纠纷的知名的和公正的裁判者。第二,在自然状态中,往往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它得到应有的执行。
材料二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在让出自己的权利时并没有将自己所有的权利交给政府,而是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权利,如财产权,对政府的监督和反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洛克《政府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产生的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洛克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870年前,军队中死于疾病的人数通常都要超过死于战斗的人数,比例约为5:1。1918年,这个比例倒转过来了。……运输的改进使军队(至少在西欧)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时间不超过数周。这样就可以安排休息与体力恢复。最后,除了某些可怕的例外,入伍的公民把人道标准带进了军队生活,对战场上的平民百姓,对敌人,都以人道主义相待。另一个结果,甚至在前线的士兵们的生活条件,也是他们的前辈无从嫉妒的。按顿吃饭,饭菜不错。多亏附属的军事服务部门的发展,许多士兵实际上生活得比在家里好。
材料二 到了20世纪初,工人阶级对于军国主义化的国家主义的反响已经等同于对社会主义的反响,能把这两种思潮搅到一起的人便成为其中最成功的政治领导人。工人阶级冲破各国边境联合起来的呼吁,在1914年吹起的喇叭声中随风散开了。……之前,某些思想家曾以为20世纪的战争将是速战速决的。可是,1914年启端的战争,具有公众热诚、公众期望、公众义愤的威力……欧洲各国人民全部武装起来,并已承受了可怕的牺牲,是不会只作出一点小调整以保持权力平衡就罢休的。……很快,两个海军大国英国与德国,抛弃了三百年来有关海战的种种限制,即:海上封锁须严格限于可用来从事战争的物资。……交战双方的社会都经历着同样的变化,政府不得不接受工会作它的伙伴,并承认了工会的权利与它在社会上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英)迈克尔·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1)依据材料一,概述民众对一战的态度,并分析其成因。(7分)
(2)依据材料二,简析民众与一战的关系。(8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辜鸿铭被称为 国宝级怪人 。……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是教英国文学的教员,却头戴红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脚登双梁中式鞋;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 前清遗民 ;他精通10余种外语,发音之纯正,连该语种国人也感到惊讶,他还从19世纪80年代起,花了20年时间,把中国古典十二经中的十部翻译成英文,然而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 子曰诗云 ;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后,即13岁就出国留学,1885年正式回国,自称是 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 守旧 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熟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 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 ,他狂热的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妾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十分欣赏清人方沟专为缠足写的一本叫《香莲品藻》的书,并且说 小脚女人,神秘美妙

——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对待东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
(2)你如何认识辜鸿铭现象?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