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3.2020—2021学年度安徽省滁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8 浏览数:137

一、单选题

1.

周公东征胜利后,对殷贵族改用分散迁移的办法,在新征服的商代原有王畿、东方夷族地区和北方戎狄地区推行分封制,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诸侯,以便加强控制,并图谋进一步对东、北两个方向开拓和开发。这表明分封制(  )

A.维护了贵族利益B.拓展了西周疆域C.巩固了西周政权D.增强了地方实力

2.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 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鞅 作法自毙 说明(  )

A.变法需要统治者支持B.变法总会有牺牲C.商鞅变法的最终失败D.变法的深入人心

3.

观察下图。图中现象有助于(  )

A.加速西周灭亡B.增强秦国实力C.延缓统一进程D.促进民族交融

4.

在中国国度思想即将形成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并进一步铲除了诸侯割据称霸的制度基础,从此,无论时局如何变迁,各地百姓期盼的都是国家的统一。这种国度思想形成的关键是(  )

A.儒家思想极力维护B.郡县制的全面推行C.商鞅变法奠定基础D.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5.

汉武帝时推行 均输平准政策 、王安石变法推行 均输法 ,隋唐则设有 常平仓 ,古代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主要意图是(  )

A.增加财政收入B.政府与民争利C.政府屯粮备荒D.保护自耕小农

6.

开皇15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试点:将这里的义仓改由州或县管理,义仓粮食由劝募形式变成按户等定额征收,即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后来隋朝中央政府逐渐在其他地区将其推广。这一变化(  )

A.使得义仓管理的层级下移B.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C.不利于义仓发挥赈济功能D.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7.

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 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 的状况。这些变化(  )

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8.

在某种选官制度下,父祖是知识分子的子孙在家庭中即可接受古典的基本教养,可以节省学费十之七八;一般中下层人民或每日为糊口而营役的人们则要利用余暇发奋求学,实在不是专业读书人的对手。材料表明该选官制度(  )

A.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B.给予了所有人平等机会C.体现了贵族政治的弊端D.提供了机会但存在不公

9.

《齐民要术》详尽探讨了抗旱保墒的问题,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据此可知,该著述(  )

A.提高了农学理论水平B.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C.摒弃了传统农本思想D.反映了民族交融趋势

10.

王安石募役法推行后,对于此法……南方百姓相对富庶……故多不反对;北方百姓中穷苦者因此雪上加霜,助役钱使贫者更贫。这表明(  )

A.北方农耕技术较落后B.募役法不具有进步性C.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D.南北经济制度差异大

11.

辽的疆域辽阔,居民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人等,为了治理人口构成复杂的国家,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其设立的原则为 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这说明辽朝(  )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D.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

12.

元代科举考试被废除,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激发了他们创作情绪。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从事杂剧创作。材料表明,元曲兴盛的直接原因在于(  )

A.科举制度的废除B.文人地位的变化C.市民阶层的扩大D.元代以词曲取士

13.

北宋初年,苏舜钦的《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记载: 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 这数千家果农以果园为 常产 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这反映出当时苏州地区(  )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农产品开始商品化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雇佣关系日益普遍

14.

下表是《北宋赋税结构表》(收入单位:万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

时间

租税正赋收入

征榷国家专卖收入

商税收入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997

2401

1167

400

61:39

天禧末1021

26412

26700

1204

40:60

熙宁十年1077

203

4244

868

2872

A.征榷收入增长说明抑商政策有松动B.农业税比例下降说明农民负担减轻C.非农业税比例增加导致商业日益萎靡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赋税结构发生变化

15.

明清时期,很多小说几乎没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甚至还有隐晦的色情内容,非常吸引读者。以至于城镇居民热衷于购买通俗小说。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小说的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B.文学发展迎合社会发展需要C.小说改变了文化发展的方向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小说冲击

1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 ,这种奢侈型工商业 皆不切于民用 ;而 兴民利、厚财源 的新型工商业, 常使千万财用,流转无穷 。这一思想(  )

A.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完全否定B.对所有的工商业一概反对C.符合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7.

明初,长途贩运贸易主要是官僚、地主所需的奢侈品和土特产,以及百姓所需的盐、铁等必需品。明中叶后,长途贩运转变为以粮食、棉花、棉布、丝织品、铁器、瓷器、纸张、烟章、茶叶、木材、蔗糖等民生用品为主。这一变化得益于(  )

A.地域间的产业分化B.抑商政策的松动C.农业生产水平提高D.海禁政策的调整

18.

明朝万历年间,东林党人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撰写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 读书、讲学、爱国 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B.经世致用学风影响广泛C.心学空谈玄说进一步传播D.政府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19.

下表是明清时江南松江府一带的米价变化表。这一变化表明(  )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发展走势B.粮食产量大大增加C.白银大量涌入致使物价下降D.赋税改革成果显著

20.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改革中国社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其内容没有得到具体实施,但其中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却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所实施。这说明《资政新篇》(  )

A.学习西方符合时代进步潮流B.成为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要求D.改变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方向

21.

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这一条款中(  )

A.贸易通商无碍 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实现自由贸易B.派设领事等官,专理商贾事宜,与中国主权完整无不良影响
C.清楚交纳货税、钞响饷等费 体现双边贸易中英平等协商原则D.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打开中国市场

22.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促使国人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23.

甲午战争前夕,民间商报《直报》已开始反思洋务得失,提出废科举、设议院等多种维新主张。《直报》还抨击清廷对北京强学会的弹劾,利用读者来信为维新造势、转载中外新闻、代售进步书籍。据此可推断,《直报》(  )

A.成为宣传维新进步思想的阵地B.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份商业报纸C.是维新派创办的理论宣传工具D.宣传的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24.

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 厘革积弊,修明内政 ,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 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 。这局面反映了当时(  )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 百家争鸣 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 先秦学术的主题 ,其结论是 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 。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 儒道墨法 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 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及对后世的影响。(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 德泽布 ,即 天下和为一家 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 。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 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唐代丝绸之路

请根据材料提取有关唐代对外开放特点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 诸侯畏惧 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4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杭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 夷务 洋务 再到 时务 ,由贬义的 到平等的 西 再到尊崇的 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李鸿章说: 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轻慢)处肇毅(京都)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 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他认为 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 求富强 采取了哪些举措?洋务运动没有能够解决 长久之患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