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0.2021届河南省郑州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826

一、单选题

1.

西周在婚姻制度上进行了调整, 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烟,周公制礼,百世不通,所以别禽兽也。 西周实行 同姓不婚 ,旨在(  )

A.保证各级贵族特权地位B.利用血缘纽带巩固统治C.重用王室加强中央集权D.封邦建国扩大统治疆域

2.

1978年成都市新都马家乡出土了一件汉代 驼舞 画像砖,画面上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左边人物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相对而坐于一匹高大健壮的骆驼上,一边敲击建鼓(始于商代,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边起舞。该画像砖的内容体现了(  )

A.丝绸之路促进欧亚民族交融B.汉代成都地区工商业的繁荣C.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结合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3.

唐代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德才兼备、以德优先的官员考核制度,从而使选官制度不再是单纯的考试制度,而是在社会上发挥着无形统合功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其 统合功能 (  )

A.有利于维护文明的稳定和连续B.保证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C.有利于促进各阶层的均衡发展D.有利于选拔较高素质的人才

4.

1573年,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着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和瓷器22300件,总值30万比索,折白银7.5吨,贸易利润高达600%。当时,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据此可知,明朝(  )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的货币B.与世界贸易联系加强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

5.

1902—1904年间,中国翻译的书籍中,大多来自英美日等国。翻译的史地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书籍中,来自日本的分别占到70.3%,61.2%和65.3%。这表明(  )

A.中日有着非常相似的文化教育传统B.国人普遍认同日本的政治体制C.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道路而努力D.清政府仍然固守中体西用思想

6.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1937年1月改名为《新中华报》。下表是《红色中华》小标题高频词统计表,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红军

群众

胜利

敌人

发展

革命战争

围剿

春耕

经济建设

13316

10886

4039

3843

2779

1586

1263

948

677

A.重视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B.通过舆论宣传唤醒抗日意识C.实事求是探索工农武装割据D.努力发展生产巩固红色政权

7.

1940年,史学家翦伯赞认为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之前是没有民族主义而只有种族主义,即大汉族主义。此观点(  )

A.提出了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B.蕴含着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C.激了民众民族意识的高涨D.体现政府对民族危机的重视

8.

1950—1953年间,中国各地政府就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为城市土地所有权人换发了新政权颁发的《房地产所有证》,并要求 凡土地房屋之买卖、典当、赠予或交换,均应凭土地房屋所有证,并由当事人双方订立契约,由承受人依照本条例缴纳契税 。这种做法(  )

A.有利于农村土地自由流转B.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要求C.是国有制确立的必然产物D.巩固了新生社会主义政权

9.

斗争、在妥协中胜利、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再斗争、再妥协·······罗马法就是这样演变而成的。由此可知,罗马法演变的特点具有(  )

A.渐进性B.人文性C.综合性D.保守性

10.

欧洲之所以能实现华丽转身,这一运动功不可没。正是它,使欧洲人得以重视知识,重视现实,并把知识和文化用于自我改进、成长和扩张。这一运动(  )

A.源于欧洲新航路的开辟B.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冲破了基督教思想禁锢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涨

11.

哈利法克斯是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他在激烈的党争中因态度超脱,不参与任何政党而被成为 骑墙者 ,并以此为傲。他宣称: 国王可以在两党之间游刃有余,而两党终归要合二为一,共同效忠国王。 这表明英国(  )

A.政党政治尚未完善B.内阁集体负责尚未形成C.两党制度形同虚设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12.

19世纪,美国开始对拉美地区进行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对拉美国家奉行 睦邻政策 ,表示不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宣布与拉美国家建立 新的经济伙伴关系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国际形势影响外交政策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C.拉美地区国际地位提高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东亚大陆的华夏族与东地中海地区的希腊人,与周边群族展开大规模的互动,从而使中、希族群意识发生了变化,进而发生文化转向。所谓文化转向有两个内涵:第一,文化内容本身的变化,即:由原始的早期文化向成熟的文化转变,理性的制度和价值观被创造出来。第二,复杂化的文化标准的隆升,血缘认同不再具有主导的地位,文化成为族群认同的主要标准。在族群大规模互动的年代,一个与华夏族群和希腊族群的制度文化相异的 他者 出现在它们面前,使它们在 他者 的映照之下认识了自己的文明,并在这个基础上建构自身文明的优越性。

——摘编自魏孝稷《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的文化转向》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自身特色,削弱了源自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的解释力。作为文化实体的中国一直没有放弃 天下 意识,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天下观。中国式民族主义的历史性准备具有典型的中国 夷夏大防 的特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因需要而反满,因反满而导致中国身份的重新认同,从而有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诞生的契机。但最迟到1902年前后,孙中山终于放弃纯粹的反满而逐渐接受多民族共和的主张。在新文化运动中,救亡图存的激进民族主义虽然 反中国 ,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救亡压倒启蒙的道路。

——李扬帆《从天朝到万国: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希两族 文明优越性 的表现。(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特点,并分析此特点产生的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发展示意图                图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工业发展示意图
依据上图,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中外相互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数量的增多,部分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受到周边城市的限制,相邻城市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增多,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以 撤县(市)设区 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行政手段开始大行其道。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等城市就曾经出现过这种调整,通常的做法是将大城市周边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纳入到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从而为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撤县设区改革,在发展意义上,契合了由 农村中国 城市中国 的变革趋势。在实践中, 撤县设区 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基本是同步进行的。

——摘编自王禹澔等《撤县设区研究刍议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 撤县设区 改革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撤县设区 改革的影响。(6分)

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的战略目标既不是与英法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对抗德国,也不是帮助德国建立起世界霸权或对抗苏联,而是取得法国在环地中海地区一南欧与北非一的区域霸权地位。墨索里尼凭借自身的政治能力在战前把意大利对南欧、北非诉求的报价抬到了最高。1935年3月,英法意在斯特雷扎举行反德扩军会议,墨索里尼在会上公开表示: 三国政策的目的就是在国际联盟组织机构下,集体维护和平。 英国外交部立即明白其意图,墨索里尼一方面愿意同英法合作防止德国重整军备;另一方面他又要为侵略非洲阿比西尼亚埋下伏笔。英国认为此时警告意大利不得入侵阿比西尼亚不合时宜,这等于把墨索里尼推向德国,法国对这一问题也是三缄其口。1935年10月英法主导下的国联对意大利侵略北非阿比西尼亚推行了绥靖政策,这直接导致国联在道义与威望上的急剧衰落,进而加速了英法主导下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摘编自姜鹏《两极格局下同盟政治中的科林斯难题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意大利参加反德扩军会议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对意大利态度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戴震曾任《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哲学等方面。对于理学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的观点,戴震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程朱理学是 以理杀人 ,比 以法杀人 更为残酷,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在考证方面,戴震认为必须实事求是, 不以人蔽己,不以已自蔽 ,这种方法富有创造性。纪昀称赞他 洁明古人小学,故其考证制度字义,为汉已降儒者所不及,以是求之圣人遗经,发明独多

——摘编自倪玉平著《清史》

(1)根据材料,概括戴震的学术成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震学术成就取得的历史背景。(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