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6.2021届四川省攀枝花市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6 浏览数:347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制造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C.战争频繁,技术交流加强D.百家争鸣,文化观念差异

2.

董仲舒说: 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 ”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

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B.宣扬 天人感应 的思想C.希望君主实行 仁政 D.探讨历代王朝兴衰原因

3.

胡宏《五峰集》记载: 北宋湖湘一带,有些客户或丁口蓄多,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了。 据此可知(  )

A.租佃关系日益普遍B.主客户间矛盾激化C.北宋商品经济发达D.客户人身相对自由

4.

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 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 。重阳节时, 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 糕肆揉彩旗,日花糕旗 (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这反映当时(  )

A.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B.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C.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D.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

5.

明代皇帝在文书制度基础上增加了行移勘合,即中央官署发到地方部门的文移用预先编制好的 空纸之半 填写,然后与所到各司的簿册两相对合, 相同则行之 。明代这一做法旨在(  )

A.加强专制皇权B.健全中枢权力机构C.提高行政效率D.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6.

1873—1892年,轮船招商局先后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签订合同,规定了三公司在中国部分航线的营业份额(表1所示)这些合同的签订(  )

航线

公司;份额 %

长江

北洋

上海——宁波

上海——福州

招商局

55

42

60

44

55

50

55

50

太古

45

38

28

45

50

怡和

20

40

28

45

50

A.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B.提高了轮船招商局的行业地位C.反映了洋务派的妥协与退让D.客观上有维护中国权益的意义

7.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在晚清时期 儒家学说从一直是无可怀疑的信仰中心,变成其基本特征是可疑的和有争议的一种思想体系。 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师夷长技思想的冲击B.洋务派主张的推动C.维新变法思想的提出D.新文化运动的批判

8.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提到: 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 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对时局的认识脱离实际B.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C.有一定的 倾倾向D.注重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属性

9.

表2为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阶级成分表(部分)

阶级

土地革命前19351

土地革命后193912

数目

百分比%

数目

百分比%

贫民

204

636

136

423

中农

50

156

123

383

富农

16

50

22

70

地主

12

37

0

0

表2

据此可知 (  )

A.地主阶级在中国已被消灭B.边区政府注重根据地建设C.解放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D.双减双交 成效十分显著

10.

五四宪法 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 两院制 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

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

11.

图8是上海电信局制订的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计划摘录。促成该计划制订的是(  )

保证高级知识分子每周至少有40小时用于技术业务生产工作。

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俄文。

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

图8

A.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方针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的战略

12.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成为对外开放的先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表,明确了深圳未来五大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表明(  )

A.地理位置决定城市职能B.经济实力推动城市转型C.国家战略引领城市发展D.一国两制打造示范城市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汉武帝元光年间, 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纱 。随后武帝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渠 — —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 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 ,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渠,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 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 ,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 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 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条件并概括其特点。(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及启示。(1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教育思潮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教育救国思潮

产生于晚清时期,认为教育是保国保种的重要方式,强调教育为谋求国家富强之道,宣传教育是与西方列强竞争之本。

军国民教育思潮

产生20世纪初,讲求体育,养成国民尚武精神。号召救亡图存,宣扬国家之强弱与民质之是否尚武有密切相关。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兴起于五四运动后,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社会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化,模式化和脱离实际的种种弊病,主张教育即成长,重视职业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

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党政权力而确立的一种官方性质的教育思潮,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占主导地位。主张恢复固有传统,培养文武合一,力图训育学生绝对服从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中国近代某一教育思潮,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相应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魏孝文帝上台以后,对法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鲜卑拓跋部依据旧有习惯法原只 置四部大人坐王庭决辞讼 ,直到太和中期,孝文帝诏群臣议定官制,中央设有廷尉、御史中尉、五局司直、廷尉正监评等官职, 地方由州牧、刺史、太守等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延兴四年(474)孝文帝下令凡 狱有大疑,乃平议焉 事无大小,皆令据律正不得疑奏。 又诏曰: 自今以后,非谋反、大逆、干纪、外奔、罪止其身而已。 太和三年(479) 令中书令高间集中秘官,制定法律 ,对违反礼教的做法,都要以违法行为来处置。在实行均田令的同时, 孝文帝于太和十年(486)、十一年(487) 连续下诏: 凡轻系之囚,宜速决之,无令薄罪久留狱扦。 以此解脱一些无罪或轻罪被囚的犯人,增加劳动人手,恢复农业生产。北魏律定本,成为了北周与北齐的法律制度源头。

——摘编自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法制改革的意义。(7分)

16.

[历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胡政之(1889—1949),四川成都人,1916年他受聘出任《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从此一生以办报为业。当时的人们把眼睛只盯住政治舞台,他却推出 实业专纪 教育专纪 ;随后开辟 特别记载 栏目,话题涉及财政、社会、外交等无所不包。1926年,胡政之联合吴鼎昌、张季鸾开办新记《大公报》,提出 一国之内如有新闻自由,它的政治必能相当清明。 他先后组织制定《大公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规章》等,创造性地向有特殊劳绩的员工赠予本报劳绩股,发展并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人才。抗战爆发后, 《大公报》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相继创办了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重庆版。1938年,胡政之发表《本报发行香港版声明》:“……严重外患,毁坏了我们国家人民多少事业,本报是民族事业中的渺小分子,当然亦不能例外。然所幸者,不独人心不死,人亦未死。虽然备历艰危,而一枝秃笔,却始终在手不放。

——摘编自方汉奇等《<大公报>百年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政之对中国近代报业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政之体现出的时代精神。(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