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50.2021届天津市红桥区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8 浏览数:520

一、单选题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乃去其三面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 鱼盐之利 ,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3.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理学家提出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据此指出唐宋之际儒学走向 精微 的原因(  )

A.加强人的道德修养的需要B.儒学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思想挑战D.迎合统治者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

4.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军来到台湾,颁布《谕台湾安民告示》,提出 土地既入版图,则人民皆属赤子,保义抚绥,倍常加意 ,又 约束部队,不许扰民 。施琅的功绩在于(  )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B.完成了台湾建省C.抗击了日军的侵扰D.推动了国家统一

5.

鸦片战争之前,按国际惯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此后,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反映出清政府(  )

A.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B.逐步接受国际惯例C.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D.坚守天朝上国观念

6.

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据图9可知,当时(  )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7.

陈旭麓说: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新式的农民战争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该学者的观点说明土地革命(  )

A.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战争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C.与辛亥革命的性质完全不同D.忽视与城市工人阶级的联合

8.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在朱自清的描述中, 幻灭得太快了 的原因在于(  )

A.国民大革命的失败B.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C.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D.重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9.

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 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 花先生 ,顶少也得一石来粮。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10.

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11.

某教科书在介绍文艺复兴运动时写道, 也许黑死病最令人惊讶的结果,是欧洲社会的几个世纪的复苏,即使在瘟疫肆虐最为疯狂的时候,在艺术家和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那种复兴精神。 该观点(  )

A.强调重大灾难对思想勃兴的影响B.认为文艺复兴的发生带有偶然性C.从全球史角度解释历史发展动因D.通过细节考证探究历史事件真相

12.

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 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 ,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13.

下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

内容

时间

文件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1949

《北大西洋公约》

北约的主要任务是捍卫共同的价值观,不仅运用军事手段,还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法来构筑欧洲安全大厦。北约继续东扩,北约将有权对防区外的危机和冲突采取干涉行动

1999

《联盟战略概念》

A.区域性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B.北约由防御性组织变成进攻性组织C.美欧间形成相互借助和制约关系D.美国主导了冷战之后的世界新秩序

二、多选题

14.

对于16世纪西欧 价格革命 发生的原因,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往往侧重于美洲进口金银的影响。但后来有学者认为,更要考虑欧洲由农本向重商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达才是 价格革命 的深刻根源。近年又有学者从气候、人口增长、粮食供应等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对 价格革命 产生了催化剂作用。据此可知,对 价格革命 发生原因的认识(  )

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B.不同视角的研究有利于史学发展C.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D.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15.

下表中所示变化反映了 (  )

表1 美国若干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变化

对外出口

工业产值

黄金储备

1947

1970

1948

1969

1949

1971

324%

137%

534%

408%

75%

97%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D.美元霸权地位受到影响

三、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 条条大路通罗马 的盛况。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及填充图册

材料二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修建的道路和桥梁,同其他古代社会修建的道路一样,也刺激了经济的一体化:尽管最初建设时考虑的是军事用途,但是之后,这些路桥却成为内部商业交流的通衢。
公路连接了罗马帝国的各个部分。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一直延伸到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以深入撒哈拉沙漠。在东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也新建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

——摘编自《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道路和罗马帝国道路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10分)
材料三

时期

京杭运河北京杭州变迁

春秋战国

开凿邗沟、鸿沟,是京杭大运河中开凿最早的一段。

隋朝

将各段古运河加以疏浚、扩展,并相互沟通,形成以洛阳为中心,联系南北方的大运河

元朝

会通河开通后,漕船往往有上千艘连接而行,年运粮量常达三、四百万石,沿河一些城镇码头兴起。通惠河竣工后,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在北京积水潭附近曾出现舶舫蔽水、盛况空前的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

黄河改道,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

材料四
英国的运河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18世纪中后期,英国运河兴起,当铁路、公路运输还远没有那么发达时,英国的运河承担着运送钢铁、煤炭的重任,运河网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的英格兰中部,特别是伯明翰和曼彻斯特一带,而通过泰晤士河,运河也把伦敦和这些城市连在了一起。在威尔士的北部和南部,苏格兰低地也有一些人工开凿的运河。整个英国的运河网加起来达到3000公里长。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摘编自《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等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杭大运河变迁的历史特点。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发展的相同点。(10分)
(3)如果用以上材料进行历史研究,你会确立怎样的研究主题?(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发展到鸦片战争以前,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是封建社会结构下的教育,在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上起支配作用的是科举取士制度。这种传统教育,在创造和传承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860年冬,主持外交的恭亲王奕 奏请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请练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他说: 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1862年8月14日,北京同文馆正式成立,启动关防;英文馆开学,延请包尔腾充任教习,教授英语等课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和近代教育兴起的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发展近代教育的措施及其意义。(10分)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德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2分)

四、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

——摘自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材料二
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直接原因。(2分)
(2)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9分)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全面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