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8.安徽省安庆市2021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467

一、单选题

1.

将百家争鸣称之为 哲学的突破 时期的帕森斯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 突破 显得最为温和。其实,就诸子时代而言,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 突破 断裂 。材料强调百家争鸣(  )

A.实现 哲学的突破 B.呈现气血相承精神C.奠定传统文化基调D.完成思想理论整合

2.

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 户赋 ;二是按户征收的 户刍 。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

A.土地兼并的盛行B.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C.小农经济的确立D.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3.

唐制规定五品以上得立庙,庙数按官品规定不一。本来立庙者应是嫡系的宗子,但是庶子如果官品达到标准,可以为其父另立别庙,称为 祢庙 。祭祀时 兄陪于位,以庙由弟立,己不得延神也 ,家族祭祀时嫡兄只能陪祭,地位反而低于庶弟。这说明唐代(  )

A.宗族嫡庶观念强化B.嫡庶之间地位平等C.官品超越血缘关系D.立庙制度混乱无序

4.

黄宗羲在清入关初期以明朝为 本朝 ,对清朝持敌对态度;稍后,以 有明 代替明朝,用 字比喻清朝;康熙十八年后,他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 圣天子 ,与清朝官吏交往。材料表明(  )

A.黄宗羲政治立场左右摇摆B.清政府践行 天下为主 思想C.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黄宗羲对清初国家治理的认同

5.

谭嗣同说 地既是圆,试问何处是中? ……然则美、法、英、德、日、俄各国之人,亦必曰其国为中,非其国即为外……若以地言,则我湘楚固春秋之夷狄,而今如何也? 这反映了他(  )

A.对夷狄概念提出质疑与批判B.预见了天朝模式濒临解体C.揭露东西方之间显著的差距D.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6.

下表是关于日本与大冶铁矿(张之洞1890年创办) 煤铁互易 协议制订过程中的博弈,材料说明(  ) 

189812

日本提出:将其所出所有一切铁石,售与日本铁政局不得作别处用。

18997

盛宣怀在未奏明张之洞和得到总署批准的情况,签署协议:日本购华铁矿石每年至少五万吨,汉阳铁厂每年至少购日煤三四万吨;该合同十五年有效期。

19006

张之洞电文:此事我未咨复,本难允准但上看伊藤侯面子,下看贵领事交情,格外通融,暂允两年,后仍当另议,以后须咨路矿总局。小田切意在每年不限五万吨,弟持不许。

19006—8

购价有所提高的同时清政府将张之洞允诺通融的合同执行暂允两年 延长到五年,而且增加了购买吨数。

A.日本扩大对华资本输出B.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C.洋务派的内部矛盾激烈D.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7.

在20世纪初的北京,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报纸订户约占受调查家庭的26%,这些家庭大部分属于较高收入的家庭,其成员的识字率约为75%,而一般家庭也达到了20%的识字率。这说明了(  )

A.订阅报纸成为一种社会风尚B.思想启蒙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C.识字率完全取决于家庭收入D.新知识分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8.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上,提出了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的战略,为我国当前及长远发展指明了道路。该战略(  )

A.是对改革开放战略的延续和发展B.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重大举措C.侧重于利用外部资源来发展经济D.合理安排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

9.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和公元前3世纪初,在罗马终于出现了由平民有产者和贵族组成的新的统治阶级,史称新贵。新贵取代旧贵族的统治(  )

A.推动了帝国走向军事上的全盛B.促进了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C.缓和了罗马平民与贵族的矛盾D.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0.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上任之初俾斯麦便采取系列措施打压自由派,宣布议会休会,酿成了 宪法纠纷 ,直到普丹战争胜利才得以平息。这反映出当时(  )

A.代议制民主不符合普鲁士国情B.统一进展扩大强权政治的社会基础C.议会和首相间的矛盾难以调和D.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逐渐地确立起来

11.

丘吉尔认识到战后能与苏联抗衡的唯有美国,而不是一个改组了的衰弱的欧洲。所以,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美国总统特使说: 我是总统的忠实副手 。他甚至还曾提议战后美英公民不受国籍限制,可以自由交往,公民证可以通用。其最终目的在于(  )

A.构建英美特殊关系B.推动英美的一体化进程C.拉拢美国对付苏联D.借助美国维持大国地位

12.

1973年13个讲英语的前英国殖民地组成的单一文明的加勒比共同体,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合作,特别是在某些小团体之间有更密切的合作。然而,建立更广泛的组织以便在加勒比区域英语与西班牙语的断层线上架设桥梁的努力不断失败。由此可见(  ) 

A.文化认同影响区域合作B.语言隔阂阻碍经济合作C.殖民体系瓦解尚待时日D.区域合作不宜规模过大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76年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建国,不久以后中美两国就有了商业交往鸦片战争前,中国人译称美国为 咩哩千 (中国人在书写外国国名时往往加上 旁,以示蔑视)。初来中国的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是 彬彬有礼 ,与当时英国人的趾高气扬,傲慢无礼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人对中国的法令、习惯一般都能遵守,清朝官员也认为美国人在各国人中态度 最为恭顺 。林则徐是第一个比较完整地介绍了美国基本情况的中国人《四洲志》中记载:1292年,大吕宋(菲律宾)之戈揽麻士(即哥伦布)乘船西驶,始知此地。)并对美国人民在建国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赞叹不已。

——黄长义《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

材料二
1830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对美国进行考察,通过对美国访问,亲身体验美国了的社会制度、人权、经济等各个方面。在托克维尔眼里:美国人是第一个幸运地避开了专制统治的民族,实现了 多数人的和平统治 ———民主共和制;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社会,教育、法律、血统甚至外貌特征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屏障,其中,白人高高在上,印第安人和黑人被视为劣等种族,处境恶劣;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好动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全民逐富的商业民族。好动的激情、对财富的渴求在旧世界是弊端,在美国却
有利于社会繁荣,而社会繁荣与自由是彼此携手并肩前进的,从而又有利于捍卫自由。托克
维尔的美国观为人们观察美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视角。

——张茗《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材料三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托克维尔的美国观。(9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公民应如何具备 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5世纪下半叶以来,自然科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历史学的发展则显得缓慢、沉闷。培根因此认为史学与科学不同,它不能采用观察、实验、推理的方法来处理历史资料。到了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带动了历史学的发展,引来所谓史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19世纪以艺术来要求史学的学者首推英国史家马考莱,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你可以把她装扮成你喜欢的任何样子。所以他从不在意历史资料的真伪,却十分注重写作技巧,他的著作一问世却成了女梳装台上最时髦的读物。同一世纪,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先后崛起于欧洲,它们明确地宣称史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客观主义史学认为历史学欲成其为科学,必需如实直书,在书中 消灭自我 ,以求得历史真实的真相。实证主义史学则认为,科学研究须以 实证的 事实为前提条件,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一样,同样存在着 实证的 事实。科学的任务即在于发现这些 实证的 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摘自庞卓恒《史学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6分)
材料
安史之乱后,原本只在边疆设置的藩镇逐渐在内地増设,城市普遍驻兵。各地驻军频繁发生 军乱 ,城市秩序遭受严重破坏,军中维持军纪的虞候逐渐参与城市治安管理,一些城市被分为左、右厢,由都虞候负责治安管理。由于军卒日益成为城市治安的主要威胁,负责维持军纪的虞候、都虞候逐渐侵夺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管理呈现军事化的特点。《唐米文辩墓志》记载:大和中,米文辨任贝州临清镇遏都虞候, 关河肃静,屏息欺邪,门绝屈词,案无停牍 ,社会治安秩序井然。唐代后期,由于城市人口的増长,坊市制越来越难以应对城市管理所岀现的新问题,厢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组织,虞候在城市治安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在宋代得到确认。

——摘自梁克敏《变革与出路:唐宋之际虞候与城市治安管理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虞候职能转变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虞候参与城市治安管理的影响。(6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斯大林死后,苏联在各方面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显而易见,赫鲁晓夫想使俄国受到尊重,甚至热爱,而不想让人们害怕俄国。他还想减少军费,增加农业投资,多生产消费品。他的外交总政策反映了他有结束冷战的愿望。他不顾莫洛托夫的反对,从奥地利撤军,将波卡拉和旅顺两个海军基地分别归还芬兰和中国,并与南斯拉夫改善了关系。他认为 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只一条 ,这一观点遭到了他的许多同事和毛泽东的反对。尽管由于西徳加入北约,1955年华约正式成立,但赫鲁晓夫愿意与波恩建立外交关系。他还渴望与美国改善关系,尽管他的反复无常的行为和华盛顿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俄国人的不信任感使真正的缓和无法实现。同一年,赫鲁晓夫访问了印度、缅甸和阿富汗。从此以后,即亚非国家纷纷获得独立之际,苏联开始重视第三世界。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500年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的执政措施和目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政策制定的背景。(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05年,清政府任命赵尔巽为盛京将军,主持日俄战争的善后事宜。他提出盛京行部计划,调整陪都多元行政体管理架构,推行近代警察制度,招徠投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等手段推动经济发展,推广新式学堂、倡导出洋留学,整顿财政、简化税收等举措,多取得了显著成就,开通了社会风气。这既是清末东北新政的准备与发轫之举,又为继起的全面改制奠定了基础。
就善后外交而言,赵尔巽对于维护主权可谓尽心竭力。面对日本等国家提出的各项侵略要求,均能据理力争,以期最大限度地挽回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日本等强邻对中国权益的侵蚀,尽管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外交的不利局面,但考虑到当时的综合国力对比情况,相对于善后外交的总体失败而言,仍尤为难能可贵。

——摘编自李皓:《赵尔巽与清末奉天政局(1905—1907)》

(1)根据材料,归纳赵尔巽的奉天善后事宜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尔巽的政治活动。(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