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3.2021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141

一、单选题

1.

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在个人的修养及伦理道德,要求人们的视、听、言、行等都要全然符合礼的规定。汉初,儒者贾谊论礼则强调制度规范,认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变化(  )

A.表明先秦儒学具有普适性B.改变了汉初治国理政的理念C.使道德修养成为治国基础D.有助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构

2.

下图所示是四川省邛崃出土的东汉制盐画像砖。画面底部有一口盐井,其上井架高耸,两层高的木架上每层站立两人,他们正在利用井架上的滑轮装置,用木桶从井里提取卤水。井架右侧有一个方形大容器,里面装着卤水。容器和一旁的灶房之间,还有一根管道相连。在灶房里,有人正在煮卤。该场景反映了东汉蜀地(  ) 

A.制盐技术的领先性B.民营手工业的生产状态C.手工制造业的状况D.商品经济逐渐走向繁荣

3.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同时诏令 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 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 。这些举措(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C.促成了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D.基于推进国家廉政建设考量

4.

明清时期,各地区间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客商在商业中心建立会馆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例如在当时号称 小南京 的湘潭有来自山西、山东等五省会馆一所、江苏省凡四馆、江西省凡十三馆、福建一馆等。这说明当时(  )

A.工商业市镇迅速崛起B.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C.商业资本的日趋集中D.农产品商品化迅速发展

5.

鸦片战争后的二三十年间,清政府出口的产品主要为棉花、麻、茶叶、食用油等,进口的产品主要为棉布、钢铁、机械等,对外贸易的进口额度超过出口额度的数值越来越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经济呈现半殖民化趋势B.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C.政府支持鼓励进口贸易D.进出口贸易被外商垄断

6.

1915年9月,陈独秀说: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现代社会,以经济为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与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 由此可知,陈独秀(  )

A.关注经济变迁,推崇西方物质文明B.主张个性解放,扬弃传统儒家之伦理C.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君主专制统治D.强调积极进取,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

7.

1923年,中共领导人之一的邓中夏指出:在中国受军阀与帝国主义两种惨酷压迫下,(中国共产党)一面仍集中精力继续为劳动(工人)运动筑下一个坚固不拔的深厚基础,一面却不能不分出精力从事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甚至于商人运动,为革命战线上添加几个有力的援军。这表明邓中夏(  )

A.对近代中国国情认识较为客观B.要求进一步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认识到苏俄革命道路存在缺陷D.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

8.

在1978年7月国务院召开的 务虚会 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说: 要给予各企业以必要的独立地位,使他们能够自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执行经济核算制度,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这一主张(  )

A.贯彻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B.指出了建立市场机制的紧迫性C.有利于推动国营企业改革D.论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9.

罗马公民法是由《十二铜表法》逐渐演变而来的。在共和国的最后几个世纪,《十二铜表法》已被新条例、新原则的发展所取代。这反映出罗马法(  )

A.追求创新而淡化传承B.注重调节公民的关系C.强调维护自由民权利D.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10.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运动如同一个大煮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中世纪保存和出现的各种文化,如同各种材料,都齐备在了这个锅中……形成了后代西欧文化的这锅味道独特的菜肴。该学者强调了文艺复兴的(  )

A.厚今薄古B.承古萌新C.博采众长D.人文内涵

11.

下表是1769~1811年英国海军的军费变化统计表(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  ) 

年份

1769

1793

1803

1811

数额

150

240

900

2000

A.使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C.反映了英国加紧对外殖民扩张D.促进了重商主义的发展

12.

冷战的逻辑重点在欧洲,美国的主要冷战对手是苏联,但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实际军事配置的重点却在东亚——尤其是在越南的军事冲突。美国这一部署(  )

A.促进了冷战战略重心东移B.推动了美苏争霸态势的调整C.反映出美苏关系趋向缓和D.加速了中苏友好关系的构建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最初是由科学家自发组织而成的,随后由英王授予皇家证书,是迄今世界上历史最长的科学学会。其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发展,强调 自己去思考真理 ,从科学和真理出发,追求科学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享有诸多特权的组织,虽然它经历过国家认证,但这并非必要条件,其在组织管理和发展上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皇家学会具有双重职责,一是作为国家科学院,肩负引领本国科学发展的重任。二是作为科学组织为机构和科学家提供服务。英国皇家学会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研究的进程,学会的发展史代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史,学会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冉奥博等《英国皇家学会早期历史及其传统形成》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局动荡,随着诸多救国运动的兴起, 科学救国 思潮影响扩大。1915年,由赵元任等留美学生创建,宗旨为 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 的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学术团体,下设《科学》月刊,分设农林、生物、化学等股,后又创立了科学生物研究所,研制出首台国产无线电话机,打破了外国资本垄断中国通讯技术的局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科学社通过《申报》等媒介宣扬科学抗战报国,并联合多个专门学会召开联合年会,为抗战救国献计献策。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科学社调整自身策略从事应用研究,将科学主义统摄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之下,为 建国 出力。

——摘编自张剑《科学救国的践行者:中国科学社发展历程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社成立的历史条件。(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社成立的各自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中英科学社团发展的历史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清史 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是西方 内陆亚洲(简称内亚)”研究理论运用到清代历史叙事的一个结果。 内陆亚洲 在19世纪被俄国、德国学者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使用,用于亚洲区域的划分。后随着这一地区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内陆亚洲 成为一个文化概念。 新清史 学者们对 内陆亚洲 概念和理论的借鉴极具启发意义,他们重视和挖掘非汉族历史文化,可以给我们 多民族统一国家 的历史观念很多启发,但他们将满洲特性泛化为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内亚特性,有违以往内亚史学者之本义。他们偏向强调清朝与内亚政权的延续性,将 内陆亚洲 从一个文化概念演绎为一种与 中国 对立的政治概念,逻辑上存在偏差,也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合法性形成否定。

——摘编自刘文鹏《内陆亚洲视野下的新清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 内陆亚洲 史学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朝中期,文体改革的浪潮开始涌进骈文的阵地,但制诰公文,仍未能摆脱骈文家的积习。元和十五年(820年)五月,元稹由膳部员外郎擢任祠部郎中、知制诰,自此迈开了他改革公文的步伐。长庆元年(821年)二月,元稹又迁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内、外之制同出一人之手。元稹改革公文得到了宰相段文昌和穆宗皇帝的支持。元稹改革公文包括内容、形式、语言等各个方面。内容上,务必明确具体,实事求是,一扫含糊模棱之辞,对升贬者必明示其原因;形式上,则打破骈四俪六的对偶句式,引进单句散行的古文语法;语言上,删繁留简,力求明白晓畅,古朴简洁。继元稹之后,白居易亦写了大量的古文散体制诰,明显含有继元稹将公文改革进行到底的意思。公文改革的成功使古文运动取得了最后的、完全的彻底胜利。至此,古文才算是占领了文体的一席阵地。

——摘编自王勋成《唐代公文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公文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公文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从1939年4月到8月,英、法、苏三国进行了关于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英法虽然参加了军事谈判,但只想利用军事谈判来 威慑 德国,以达到避免战争的目的,而不是想用英法苏军事同盟来打击德国。英法还企图用军事谈判来牵制苏联,以阻止苏联加入德国阵营。有鉴于此,苏联转而与德国接触。1939年8月23日,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不向该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不得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当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的领土发生变动时,苏德两国以立陶宛的北部疆界、波兰的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划分势力范围。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苏三国军事谈判的各自目的及三国未能缔结互助条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徐悲鸿(1895—1953),中国杰出的绘画艺术家。年少家贫,自幼涉猎《诗》《书》《礼》《易》等中国典籍。1919年,徐悲鸿得到友人的帮助,赴英考察之后到巴黎求学。徐悲鸿极力推崇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绘画,主张用西方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曾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时期,他收藏了1200幅历代绘画作品,并将这些艺术珍品无偿捐赠给国家。他积极去国外筹办画展,将卖画所得收入用作抗日烈士的抚恤金。1951年,徐悲鸿常给志愿军战士写慰问信和诗歌,并画宣传画寄往朝鲜前线,鼓励志愿军英勇抗击美帝国主义。

——摘编自石晶《艺术家的自我实现与时代担当——谈徐悲鸿艺术创作中的民族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徐悲鸿对中国美术发展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悲鸿绘画取得成就的原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