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53.2021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1 浏览数:601

一、单选题

1.

西周以前,耒耜的刃主要以石刃为主。西周时已普遍使用金属刃,但只是在锋刃边缘包有青铜而已。这表明西周时期(  )

A.生产技术显著进步B.耕作方式发生变革C.冶铁工艺已经出现D.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2.

魏晋时期, 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 ,大中正核实后交由中央的司徒进行复核,再由吏部尚书根据需要和人才的条件,授以不同的官职。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监察体系基本确立B.选官程序趋于严密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统治基础逐渐扩大

3.

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 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 。这说明当时(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4.

梁启超明确表示顾炎武 在清学界之特别位置,一在开学风,排斥理气性命之玄谈,专从客观方面研察事务条理 。钱穆则认为 亭林 经学即理学 之论,虽意切救时,而析义未精,言之失当 。据此可知(  )

A.两者皆肯定 经世致用 的学风B.历史人物评价无法形成明确定论C.时代背景决定对历史人物的认知D.阶级属性是历史评价的主要标准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欲大举进犯京津地区时,清军将领何桂清等人却与侵略军商议 借师助剿 之事。当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时,驻扎在上海的英法军队却在与清军共同阻挡太平军向上海的进军。上述现象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B.太平天国面临严峻局面C.英法两国与清廷无本质冲突D.清政府统治已陷入绝境

6.

有学者对上海《申报》在1911年至1919年刊登的纺织类广告数量作了统计(如下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年份

类别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中资

6

19

20

24

36

23

20

24

20

外资

4

7

9

12

18

18

6

10

22

A.上海已成为纺织业的中心B.纺织业成为最大新式工业C.民族资本已超过外国资本D.内外环境影响纺织业兴衰

7.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西北文化日报》报道了一则时政新闻(见下图)该新闻报道的事件(  ) 

A.揭开了十四年抗战序幕B.促成了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C.坚定了政府的抗战决心D.挫败了日本速亡中国的战略企图

8.

据统计,1954年宪法在起草讨论的时候,参加初步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一过程(  )

A.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B.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C.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D.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国策

9.

历史学家金冲及认为: 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自由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个时候采取这个措施是一个不得已而又很成功、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该观点(  )

A.否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B.认为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有优势C.表明旧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D.肯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10.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 红色中国 。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 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 。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美国政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B.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C.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D.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11.

1988年后出现了 十万人才下海南 的现象,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跨越琼州海峡,涌向海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闯海人 。这些 闯海人 (  )

A.直接促成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设立B.体现了国家政策强大的导向性C.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受益者D.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12.

1412年,意大利锡耶纳市颁布禁奢法令,在前言部分强调 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的市民,都需要制订相关法令来抑制其过度消费,这既是为其私人财富积累着想,也是为城市共同体的利益和荣耀着想 。这一法令(  )

A.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诉求B.促成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萌发C.旨在反抗罗马教皇经济压榨D.符合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需求

13.

1797年,英国手织机工人的周工资是26先令8便士,这个收入在当时意味着相当优越的生活水平,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却只能挣到5先令6便士。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价格革命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B.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悬殊C.大工厂制完全取代了手工工场D.生产技术革新加剧行业竞争

14.

1917年,《四月提纲》发表后引发党内震动。加米涅夫认为 这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承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 ;普列汉诺夫则主张 在工人阶级中间进行长期的教育工作和组织工作,为将来社会主义革命作准备 。据此可知(  )

A.党内分歧导致民主革命进程受阻B.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脱离俄国实际C.布尔什维克党内部思想交锋激烈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15.

某经济学派抨击福利国家在经济上效率低下、在道德上助长懒惰、在政治上倾向极权,主张必须回归市场,实行私有化与减税,减少管制。在撒切尔和里根当政之时该学派可谓风头无两。该学派的主张(  )

A.促进战后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代B.催生了 混合经济 的发展模式C.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困境D.推动了美国进入 新经济 时代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32年的议会改革,将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改革后的选民人数从总人口比例的2.5%增长到3.3%;中等阶级主体获得了选举权,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英国的贵族寡头制度开始分崩离析,资本主义民主大厦的根基建立起来,用和平的渐进改革方式来推行政治民主化,演变成为英国的一种传统。改革大门一旦打开,就不可能再关上,英国在1867、1884和1918年继续进行了议会改革。

——摘编自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06年,清廷 仿行立宪 的谕令颁布后,编制馆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递交了组建新式中央政府的方案:设立带有议会性质的资政院,掌立法;裁撤内阁与军机处,组新内阁,设十一部, 行政之事专属内阁各部大臣 司法之权则专属立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而法部监督之 。这一方案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清政府故而要求编制馆遵行 五不议 ,即:军机处不议、八旗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翰林院不议、太监事不议。中央官制由此逐渐厘定。

——摘编自徐爽《1901—1911:旧王朝与新制度——清末立宪改革述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立宪改革的主要特征。(5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改革不同走向折射出的历史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左宗棠认为 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单单学会制造轮船、兵舰等,是远远不够的,应 穷其制作之原,通其法意 ,要做到 尽其所长归于中土,相衍于无穷 。其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辖有工厂和学校两个部分,学校分为英文部和法文部。
英文部设有:
(一)海军学校。学习理论航行。
(二)工程学校。
(三)航海实习学校。设在航行大海的教练舰扬武号上,该舰多年由一个英国海军上校指挥。
法文部设有:
(一)造船学校。聘请了三位洋教授,讲授物理、化学和数学。
(二)设计学校。
(三)艺徒学校。主要课程有算学、几何、图形几何学、代数、图画和机械图说。

——摘编自董蔡时《左宗棠评传》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福州船政局的人才培养举措。(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北魏孝文帝积极扶植以 四姓 为核心的汉族士族,并确定了若干鲜卑权贵的崇高门第。不过北方士族门阀的形成,是以当朝官爵为准的;尽管北朝也有士族门阀现象,但却不存在门阀与皇权 共天下 的情况。十六国、北朝的军功阶层,重振皇权的能量比南朝更大,官僚政治展现出比南朝更大的政治活力。南朝的考课往往徒具其文,但北魏却 官罔高卑、人无贵贱 统统考课。孝文帝颁布了一系列考课的法规,经常亲临朝堂考察黜陟。北魏孝文帝时察举进入盛期, 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 。北魏孝文帝对官阶制度加以改革,从而形成流内流外制度,这个改革还曾反馈到南朝。北朝的爵制乃 是隋唐之制的母体,南朝爵制只能算作远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制度改革的举措。(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朝政权最终能够完成全国统一的有利条件。(7分)

1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马克思深入研究经济学,首先致力于研读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这两个最重要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检查了这些经济学家的每一个命题,并把这些命题拿来同他所能得到的一切有关英法两国新近经济发展的资料进行比较。马克思相信,如果不实行进攻性的群众革命斗争来建立工人农民统治,就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个信念。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也不排除用和平方法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并没有给共产主义定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他清晰地解释了将来决定共产主义时代经济和生活的一些原则。马克思对于那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显露出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精密的科学分析,他的论述就是以这种分析为根据的。

——摘编自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马克思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归纳马克思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观因素。(6分)

20.

【探索历史的奥秘】(12分)
材料一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 的发音及玛雅人 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

——摘编自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材料三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 犁庭扫穴 的大灾变。

——摘编自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4分)
(2)据材料二,概括 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有关联 的主要依据。(4分)
(3)据材料三,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4分)

21.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分)
材料一
皖南古村落,地处安徽南部的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与山有着浓浓的情怀,素有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之说。但皖南古村落同样与 生于斯长于斯 的水有着不解之缘。……正是由于皖南古村落聚居环境的独特性,其水景观也呈现独有的特征。它既不同于江南水乡古镇般水气氤氲如泽国,也不同于黄河中游的 关中八水 般浩浩然泾渭分明,更不同于西南高原的江河般漭漭奔腾。

——摘编自朱姝莹、陈永生《皖南古村落水景观特征分析》

材料二
徽州文书是指宋朝到民国徽州所属六县及与之相毗邻的淳安等县遗存的契约文书,呈现出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文书(商业合同、账簿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明时期)》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皖南古村落水系的特征,并分析其水系独特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徽州古文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