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1.2020—2021学年度安徽省蚌埠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7 浏览数:237

一、单选题

1.

夏商周断代工程 认定夏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21世纪前期B.公元前21世纪后期C.公元前20世纪前期D.公元前20世纪后期

2.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 国人 的意见, 国人 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3.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 春秋战国历史 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4.

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 毋口请 ,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

5.

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汉武帝: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

A.主张推行分封制B.施恩于诸侯子弟收买人心C.削弱诸侯王势力D.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6.

李斯说: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 董仲舒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说明两人都主张(  )

A.通过改造儒学以维系统治B.统一思想以维护国家稳定C.厚今薄古以加强君主专制D.实行德治以实现长治久安

7.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制度的目的是(  )

A.增加财政收入B.抑制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D.打击贵族势力

8.

东晋庐山贾姓士人 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  )

A.士族制度逐渐衰落B.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C.三教融合趋势加强D.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9.

如果把 大运河的开凿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遣唐使 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10.

唐代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书画名家辈出,这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了许多新的风格。其中以 骨力遒健,结构劲紧 的艺术特色(如图)著称的书法家是 (  )

A.王羲之B.欧阳询C.颜真卿D.柳公权

11.

在南宋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  )

A.仍为官僚贵戚所控制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C.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D.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

12.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 腹里 相邻,无险可守。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A.促进行政管理方便B.加强军事上的控制C.便于各地经济交流D.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13.

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皇帝 (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14.

下列清政府维护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平定三藩 ②抗击沙俄 ③三征噶尔丹 ④统一台湾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15.

魏源所作的《海国图志》中有根据 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宪图 绘制的世界和各国地图共78幅。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以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图。这反映出魏源(  )

A.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B.践行了 中体西用 思想C.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D.抛弃了 华夷有别"观念

16.

《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多条建议,如 兴车马之刹 兴舟楫之利 准富者请人雇工 ,在外交、法制、社会习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这些建议(  )

A.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体现了落后性和空想性C.符合当时世界近代化的潮流D.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17.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8.

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下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夫唱妇随赴战场B.抗战流血不流泪C.国共北伐齐协力D.解甲归田喜而泣

19.

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支援了二战各个战场的军事行动B.罗斯福夸大了中国对二战结局的影响C.罗斯福强调了中美加强合作的重要性D.中国抗战为二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说明新中国(  )

A.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文化工作报酬优渥C.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D.建设人才资源充足

21.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 人民说了算 人民是统治者 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这些观点最能解读我国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依法治国的理念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 构想

22.

下图为 1961—1971 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 

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B.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D.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3.

1978年,中国不但多次邀请外国首脑来中国访问,而且中国领导人也纷纷出国访问。这一年,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以上的领导人,就有13位先后21次出访,访问的国家达51个。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B.表明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C.实现了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D.体现了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

24.

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  )

A.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两极格局发展需要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D.二战后国际秩序促进中国话语权持久性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 世官制 ,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高祖多次下诏让各地官员举荐督人能士,帮助朝 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门间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据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据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发展演变脉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12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围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民族主义者何?各地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世界最光明正大公正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甲午战前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10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采取了许多措施。1895年,清廷谕令 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 ,随后,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1896年,清廷通饬各省督抚 于各省会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 。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发明新学新器者,给予各种奖励;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 新政 ,可以说是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二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

年份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

在工业总产值中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221

79

737

263

1952

569

278

153

645

355

1956

487

296

217

577

423

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11.6%。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所采取的措施及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49~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