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57.2021届四川省德阳市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9 浏览数:518

一、单选题

1.

商代青铜器上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饕餮纹双目突出,呈现出威严和狰狞的神态。到了西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除兽目用作普遍的装饰外,口、眉、爪子逐渐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时期(  )

A.祖先崇拜观念得以强化B.青铜器的功能发生转化C.青铜铸造技术更加成熟D.神权政治影响有所减弱

2.

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惮、悲、哀、怨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全书的46%,其中 字出现次数最多,《风》38次,《雅》52次。这反映出(  )

A.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B.贵族群体的忧患意识C.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D.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3.

东汉时期,尚书令的秩禄是一千石,尚书仆射六百石,只相当于中级官员。但是外戚却非常看重这些职位,与其他官员展开激烈争夺。出现这种现象的背景是(  )

A.皇权对相权的打压B.三公九卿制的强化C.外戚把持中枢机构D.宗法观念深入人心

4.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中,有关于测定 圭田 邪田 环田 等不规则农田面积的算题,所举应用算题中田亩面积最小的实例只有0.0014285亩。这反映出(  )

A.古代中国数学理论的完善B.土地私有制度的强化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普及D.民本思想的不断发展

5.

表1 两汉时期入仕士人家世背景比例表(%)

世代

西汉

东汉

无仕官记录

有仕官记录

无仕官记录

有仕官记录

一代父亲

7211

2789

5695

4305

二代父至祖父

6901

3099

5169

48.31

三代父至曾祖父

6873

3127

5061

49.39

四代父至高祖父

6873

3127

5034

49.66

表1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  )

A.朝廷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官员选拔机制出现异化C.儒学垄断地位受到挑战D.门阀士族政治相对封闭

6.

《职贡图》是用来记载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向朝廷进贡的纪实图画,从梁元帝萧绎开始,历代均有创作。清代以前《职贡图》描述这些民族贡使的形象往往丑陋、野蛮和怪异,而清代《职贡图》里西洋人则画得比较写实了。这种变化说明(  )

A.朝贡贸易已经名存实亡B.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C.外来文化影响国人思维D.对外交往理性成分增加

7.

魏晋士人将书法提升到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的境界,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典型如图1、2所示。
                                                                              图1 陆机《平复帖》            图2 王羲之《豹奴帖》
这反映出当时书法的特点是(  )

A.崇尚写意与和谐B.追求章法规整典雅C.质朴单调而刻板D.用笔严谨结构匀称

8.

唐代宰相许敬宗负责监修国史时,因为私人恩怨,就把许多莫须有的罪过加在封德彝的身上;又因姻亲关系,把太宗为赞美长孙无忌写的《威风赋》移植到了尉迟敬德的传中。据此可知(  )

A.史书修撰缺乏统一标准B.史料信度需其他史料印证C.正史无法再现历史事实D.社会环境决定着史书价值

9.

秦汉魏晋时期的宫城区未筑统一的宫殿城墙,其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 与民混处 ;到隋唐时期,皇城之内 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 ,从而形成宫城、皇城与外层三层宫墙相互 隔绝 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隋唐时期(  )

A.坊市制度走向瓦解B.礼制观念发生变化C.社会结构日益僵化D.皇权地位逐渐强化

10.

西夏所修实录、国史都没有流传下来,只能通过宋人所编史书中与西夏有关者或宋代出任过西北边疆职务的大臣笔记来了解西夏的状况。据此可知,西夏的历史(  )

A.必须得到考古发现才能确定B.需要结合中原社会因素考察C.已经无法体现当时社会原貌D.可以通过研究宋词进行复原

11.

鉴于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补,康熙二年规定乡、会试停止八股文;康熙七年又 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 。康熙帝对八股文态度的转变反映出(  )

A.经世致用不被世人接受B.程朱理学已经深入人心C.巩固专制体制的重要性D.选官制度改革难以推行

12.

清代许多地区的土地买卖要优先考虑本家族内部,如直接卖给外人容易引起争端;另外还有官府繁琐的手续和公私的各种高昂附加费用。这种情况(  )

A.阻碍了农村新兴因素的成长B.导致了雇佣关系的产生C.加快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D.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13.

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 断不阻止 。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 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 上述主张旨在(  )

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

14.

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随时代变化而变化。1861年冯桂芬指出西学中 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致理 格致 一词正式指称西方科学并流行起来。冯桂芬提出 格致 新词义(  )

A.减少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B.提供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依据C.促进了传统儒学向近代转型D.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15.

据研究,到清末民初时,洋纱以及中国国内生产的机纱共抢占了农村织布市场所用纱量的50~70%的份额,而在1894年则只有23%左右。同期,进口洋布以及国内生产的机布只占全国棉布市场的30%。这说明当时(  )

A.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农民市场意识有所增强C.中外纺织企业竞争激烈D.农村经济结构根本改变

16.

1894年香港腺鼠疫流行期间,清政府根据两广总督的奏折,对港英政府的隔离、消毒等 洋法 提出异议。而且,多数香港华人情愿在家里采用中医药治疗,也不愿被送往西医医院疗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西方文化的冲突B.传统医学逐渐式微C.中英民族矛盾尖锐D.公众卫生意识匮乏

17.

图3为1885~1904年国内埠际贸易总值(多年平均)网络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图3

A.自开商埠范围的扩大B.上海经济地位的确立C.长途区间贩运的兴起D.区域贸易中心的稳定

18.

1919年,胡适提出 整理国故 ,偏重于对国学的批判;但到1923年前后,学界新旧人物纷纷追随、模仿胡适整理古书的作风,国学魅力大增。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学界(  )

A.秉承 夷夏之辨 观念B.反思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C.否定西方近代民主思想D.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19.

1938年抗日军政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规定,入学资格 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性别……如有各地抗日救国团体的介绍更可优予取录 ,申请人在 各报名地初试,延安本校复试 。这一规定旨在(  )

A.提高边区人民文化素质B.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C.促成民主联合政府建立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需要

20.

1948年11月,国民党《中央日报》以诸如 剿匪 击退 告捷 等动词描述淮海战役战况,12月新出现的动词有 支持 血战 追赠 等,1949年1月所用动词多为 痛斥 苟合 停战 等。据此判断,《中央日报》的报道(  )

A.反映了淮海战役的客观史实B.引导了国内舆论的宣传方向C.体现了淮海战役的战局走势D.影响了国民政府的战略决策

21.

图4是1950年创作的漫画《纸老虎》。
图4 
作者创作此漫画意在(  )

A.阐释人民战争的必要性B.鼓舞军民的必胜斗志C.呼吁世界人民团结反帝D.抨击美国的冷战政策

22.

在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2次致信教育部,要求 各校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要学生做到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并于1953年将 身体好 列为 三好学生 第一条。这反映了(  )

A.注重身体锻炼成为社会共识B.国家战略对新中国教育的要求C.竞技体育目标深入教育领域D.新中国教育方针发生重大变化

23.

表2 1957~1961年上海市凭票证券供应商品统计表 

项目 年份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凭票据供应商品

品种

7

9

15

25

42

金额万元

75590

84047

97531

125398

153920

占零售额%

296

311

327

39

521

导致表2中商品供应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消费品市场不断扩大B.国民经济调整的展开C.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D.经济运行机制的强化

24.

20世纪50年代初期, 人民外交 成为战后中日关系的实际形式, 日本人民 被认为是反对日美反动统治的 朋友 。进入70年代,中国新闻媒体和外交机构频频改用更广泛意义的 民间外交 谈论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我国(  )

A.同周边国家关系得以改善B.摆脱了西方的孤立包围C.外交政策的制定日臻成熟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娇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 六谕 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背景。(7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4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都是以户口为调查对象,而掌握户口数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役,因此政府在统计时只限于设置郡县的地区。普遍存在的户口隐匿和人户逃亡也降低了户数统计的准确性。明清时期,户籍与赋役逐渐脱钩,但百姓依然以少报或漏报为宜。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1卷)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各省市民政部门办理人口调查。到1930年底,仍有很多省市未完成,内政部只能根据以往数据估计,合计全国人口为474787386人。这次调查未规定截止标准时间,调查表格各地不统一,也未设置调查组织系统,其结果明显不真实。

——摘编自米红《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与评价》

材料三
1953年,新中国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政务院规定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同时进行,采用统一的表格,确定了截止标准时间。中央到地方均建立专门领导机构,25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其中。这次普查相当成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调查。195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人口为601938035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弄清了全国的人口数量。

——摘编自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统计不准确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与南京国民政府人口调查的不同,并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历史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近代中国人的 法国大革命 观 

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要观点摘录

徐继

《瀛寰志略》1848

路易十六好渔色,内宠擅权扰民,民不能堪。国大乱,寻废王弑之。

康有为

《进呈法国革命记序》1898

路易十六上断头之台,空洒国民之泪……普大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

陈天华

《猛回头》1903

法国革命前后数十年,终把那害民的国王贵族,除得干干净净,建设共和政府……这法兰西的人民好不自由快乐吗!

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

1789年,法兰西之《人权宣言》刊布中外,欧罗巴之人心……晓然于人权之可贵,群起而抗其群主,仆其贵族,列国宪章,赖以成立。

李大钊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

法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俄国革命代表着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我们惟有翘首以迎

——据粟孟林《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迎拒(1840—1919)》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3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总结历代法制的经验,把法律看做 防民之具、辅治之术 。他命人制定《大明律》,按六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篇460条,无论形式与内容都较唐宋律有所改进;并宣布该法为祖宗成法, 一字不可改易 。作为补充,朱元璋根据 刑乱国用重典 的思想,亲自编订《大诰》四编,其中汇编了以酷刑惩治官民过犯的案例,以及各种峻令和训诫。此外,他还下令将《大诰》作为国子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在乡里则由塾师教授《大诰》,每于乡村节日聚会之处,派专人讲授。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7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法律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初的法律制度。(6分)

2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陈芳允(1916—2000), 两弹一星 勋章获得者。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英国无线电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毅然回国。他主持筹建了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主持脉冲技术研究室工作。1965年,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他曾说 对于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从科研到开发到实用,我觉得没有比大力协同来做更重要了。 陈芳允还非常关注科技对生态的影响,1990年向中科院提交了《关于建设中国灾害测报监控系统的建议》的报告。陈芳允还兼任多所大学的教授和博导,并出版发行了无线电学、空间测控、数字通信、航天科技等多部专业和科普著作。

——摘编自张劲夫《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芳允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芳允体现的时代精神。(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