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82.2021届山西省怀仁市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35 浏览数:318

一、单选题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怀疑古书对夏商周三代记载的真实性。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及释读,不仅有力地回应了疑古学者,还再一次印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对商代记载的准确性。这反映了(  )

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B.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极大争议性C.文字史料都是真实可信的D.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

2.

西周以来,国家一切重要政治、社会要事仪式都在太庙举行。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这一变化反映了,鲁国(  )

A.封建治理体制确立B.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C.宗法制度逐渐解体D.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

3.

中国古代 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 。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

A.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B.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4.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5.

《新唐书·礼三本》说: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周易·家天下》说: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马克思说: 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二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6.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7.

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 其所阐述的是(  )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罗马法 民众令状 规定,如果某人在公共道路或通道上施工或放置某物,使公共道路 或通道的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任何罗马公民都可以向执法官申请禁止令状,阻止他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己实施,那么公民可以申请要求恢复以前状态的令状。这反映了(  )

A.罗马法对罗马共同体利益的保护B.罗马法要求个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C.民众令状 是直接民主的重要体现D.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

9.

古罗马的法律规定:交易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②须有五名证人和一名 司秤 在场,且都必须是罗马公民;③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④转让仪式时,必须使用规范的手势和语言。这说明罗马法(  )

A.注重规范公民的行为B.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C.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D.已经走向完整和成熟

10.

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

A.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B.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C.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D.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11.

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写道: 它(代议制政体)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能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 其主要说明代议制民主(  )

A.使政府的权力受到了制约B.体现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D.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健全完善

12.

发过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 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 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 动力线 一种范畴 的概括最全面准确对应的是(  )

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C.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13.

在众多的创造中,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便是近代英国人在传统的框架下将新的内容重新注入,使得古老的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构建出一座有着古老的外形却内含现代元素的宏大政治体制建筑。这反映出(  )

A.政治文化传统影响政治制度模式B.时代变迁决定政治体制形式C.英国式的民主制度其有世界意义D.传统政治体制违背时代精神

14.

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天赋人权 思想和 三权分立 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 首相民主 ,美国总统被称为 皇帝般的总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B.首相民主 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
C.立法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D.皇帝般的总统 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

15.

(连云港08第二次调研)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任期内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西安兵马俑。当他步出展馆时,发现一个小女孩站在高处观望他,双方招呼并对话, 克:你为什么站那么高? 女孩:可以看清楚美国总统。  克: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女孩:管美国(人民) 。 克(略为思索后)准确的说,是美国人民在管总统。最能说明克林顿这一结论的是(  )

A.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置的B.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C.政党政治的存在置总统于人民监督之下D.美国民众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

16.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 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 其意在(  )

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C.提供反清革命理论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

17.

马克思在1862年指出: 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inpersona (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著名的历史学家苏双碧指出: 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金田起义前,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代天父下凡,援救了革命,洪秀全只好加以承认。由于王权和神权并行,神权实际上又高于王权,而神权又落在 大臣杨秀清手中,这就必然造成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而这两人的矛盾又必然要延伸到 其他大臣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和苏双碧(  )

A.洞察中国人的劣根B.不了解中国情况
C.认识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起义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D.准确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深知农民阶级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18.

表2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统计表(部分)这些法律文件(  ) 
表2

时间

文件

时间

文件

1928

《井冈山土地法》

1942

《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

1929

《兴国县土地法》

1946

《哈尔滨市施政纲领》

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47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39

《惩治汉奸条例》

1948

《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A.表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B.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可以印证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的轨迹D.主导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19.

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 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 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 当主席 。这表明当时(  )

A.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主流B.当时人们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C.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20.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 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土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 这说明(  )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B.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C.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D.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21.

清末 新政 期间,清廷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商会,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 行帮壁垒 森严的弊端。新型商会的出现(  )

A.增强了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B.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C.突破了官府重农抑商的限制D.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22.

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 1918年产生出两半的社会主义,正如在帝国主义一个蛋壳中的两只鸡雏。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 。列宁意在(  )

A.阐述德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B.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舆论宣传C.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D.说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

23.

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 自行消亡 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24.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  )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25.

2017年9月,香港理工大学校内的 理事亭 出现 港独 标语。理工大学当晚发表声明表示不赞同 港独 ,移除校内有关鼓吹 港独 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校方声明的立场基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B.港独 言论危害香港社会的繁荣C.港独 言论危害香港市民的利益D.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

26.

(2018·浙江 9+1”高中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8)法学家在评价某部法律文献时指出:“(它)既传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内容与精神,又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民主宪政的基础。 这部文献(  )

A.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B.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7.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中说: 挽救之道在于打破险恶的周期循环,恢复欧洲人民对他们国家和整个欧洲的经济前途的信心。……美国的任务是以友好态度协助草拟欧洲计划,而在这个计划实施后,就吾人能力所及,予以全力支持。 这一任务(  )

A.缓和了国际局势B.推动了欧洲的政治一体化C.确立了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D.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立

28.

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C.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D.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29.

(2021·天一大联考 顶尖计划 高三第一次考试·23)进入21世纪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新兴国家正从国际权力的边缘走向中心,从主流国际体系的外围走向内部,成为国际秩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说明(  )

A.新兴国家开始主导国际事务B.国际新秩序已经基本形成C.美国单极霸权地位日益削弱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30.

1957年,煤钢共同体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前夕,美国总统艾森豪成尔宣称: 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更 加美好。 他甚至还表示: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欧洲合众国的诞生。这表明(  )

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剧变B.西欧国家通过《罗马条约》实现了政治联盟
C.美国视联合的西欧为对抗苏联的战略基点D.欧洲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美国经济霸权的巩固

31.

2018年以来,大国间博弈和战略竞争有所加强:一方面,美国把中国和俄罗斯明确为战略对手;另一方面,美国与盟友的关系裂隙加深,大西洋同盟关系几近历史低点……加剧了 美国靠不住 的欧洲忧虑。这表明(  )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B.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并发挥主体作用C.西方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D.经济格局变化影响政治格局的演化

32.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 的,又是发展变化的。有关二战结束后的格局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欧洲为中心的政治格局被美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取代
②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
③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 一超多强 国际格局己形成
④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并推动了整个第三世界的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大一统 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 国家间 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 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 。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8分)并做简要评价(4分)。

34.

政治制度和政策必须顺应时代而变化,方能推动社会发展。(共20分)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其中商鞅变法 废分封,行县制 ,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请结合所学,完善下面表格。(4分)
商鞅变法中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西周分封制

秦国县制

国家对地方管理方式

王畿地区王室直接管辖,其他地区分封诸侯

①1

基层

管理

没有严格的基层组织机构。居民分为国人周部族成员和野人被征服部族或流民。按血缘亲疏对国家承担不同义务。

②1

作用及

影响

最初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后来由于血缘松弛,受封诸侯势力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微。

③2

材料一
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新纪元。从此, 人民 民主 共和 科学 自由 解放 等等词汇开始写入历史的新篇章。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在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突然迸发出来的。它在中国出现或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清代的最后几十年里已经开始。虽然民国的政治制度与清末改制所形成的政制还有很大的不同,但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递变关系。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作者认为: 虽然民国的政治制度与清末改制所形成的政制还有很大的不同,但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递变关系 。请从民主宪政发展的角度论述这一观点。(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二
图1                                                      图2
图1:1943年1月11日外交部长宋子文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在签约仪式
1943年,月11日,重庆国民政府和英国、美国分别签订了条约,取消英美两个国家在华的治外法权。
图2: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左)和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右)。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由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
(3)阅读材料二图文资料,分别说明两个事件的历史背景。(6分)

三、开放性试题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

近代

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

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

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

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