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78.2021届辽宁省高三新高考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0 浏览数:518

一、单选题

1.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最讲 的莫过于墨子,誉之为 世界平等博爱主义第一大家 ,这是因为墨子的主张(  )

A.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B.强调爱不分厚薄亲疏C.倡导主动地爱护他人D.强调各国要和平相处

2.

西汉时期,针对废除盐铁官营的呼声,桑弘羊指出:盐铁官营是 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 。他主张盐铁官营的主要理由是(  )

A.巩固边防维护统一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D.加强中央经济控制

3.

朱熹说: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这反映了唐朝社会(  )

A.违背正统,纲纪混乱B.文化多元,社会宽容C.婚恋自由,风气开放D.华夷交融,民族和睦

4.

结合图1指出北宋选择定都开封的主要原因(  ) 
图1

A.山河险阻,利于防御B.经济发达,商业繁荣C.人文渊薮,历史名城D.水路通达,漕运便利

5.

有学者指出, 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之举并非战争,而是官方政策的转换。面对势不可挡的国际贸易大潮流,战争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倭寇的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放弃海禁政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倭患是明朝最大的统治危机B.国际贸易大潮引发倭患问题C.海禁政策是维护稳定的需要D.战争是解决倭患的根本手段

6.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 当时的中国,由政治领导改进社会之希望已断绝,不得不转由社会领导来改进政治。前者牺牲较少,进趋较易;后者则牺牲较大而进趋难……当时的中国,乃不得不出此途。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B.戊戌变法要改良中国政治C.辛亥革命是矛盾发展的产物D.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7.

有学者指出: 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 。这说明(  )

A.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B.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

8.

表1为1944—1945年华中、华北部分地区敌后根据地战斗情况统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表1

根据地

时间

战斗次数

解放地区面积

平方里

解放人口数量

华中根据地

1944

——

100000

500

太行根据地

1944

2953

34800

395

晋察冀边区

1944下半年—19457

6225

——

——

冀鲁豫边区

1944619456

273

50000

500

太岳区

1945上半年

9次较大攻势

23030

90

冀中区

1945

326

5500

458

A.敌后战场率先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B.华中、华北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敌后战场孕育出巨大的抗战力量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9.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下列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是(  )

A.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B.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C.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D.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0.

某图书馆曾进行了以 我的春节(1978—2018)”为主题的特展。从只能塞毛票的小红包,到装得下千元的大红封袋;从只有八道菜的饭馆菜单,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健康的年夜饭套餐……让不少参观者发出40年斗转星移的感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②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果   ④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不同习俗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1.

法国人克洛德·德尔玛在《欧洲文明》一书中认为,欧洲文明主要从古希腊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则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和范畴。据此可知(  )

A.罗马法是对希腊法的继承与发展B.罗马法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C.希腊民主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方立法的基础

12.

从1789年到1875年,法国先后出现三次君主立宪制、两次帝制、三次共和制政体的交替演变。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法国(  )
①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②资本主义发展充分   ③君主制的传统深厚   ④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13.

19世纪英国工业城镇流行着一句古老的谚语: 整天工作,没有玩儿,使得杰克变成傻笨蛋 焦炭城专门生产傻笨蛋 。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

A.催生了资源型城市B.造成了环境污染C.延长了工人劳动时间D.生产高度专业化

14.

日本明治维新初期,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成员中江兆民在 目睹彼邦数百年来收获蓄积之文明成果,粲然夺目 之后,发出了 始惊,次醉,终狂 的感慨。此次出使对日本的影响是(  )

A.与西方国家的外交由此开始B.增强了向西方学习的动力C.取得与列强平等的国际地位D.推动政府颁布《五条誓文》

15.

1920年列宁说: 与那些先进的人民相比,俄国人民是糟糕的工人 。英国学者理查德·韦南也认为: 事实上,对那些生产状况与芝加哥工厂相差悬殊的俄国工厂进行合理化改革本身是很浪漫的。 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B.芝加哥是美国工业中心C.俄国的经济政策存在问题D.苏联工业化遇到了困境

16.

下图是1969年在美国纽约伍德斯托克举办的音乐会海报。据此可以判断此次音乐会(  ) 
图2

A.体现了民谣文化的发展B.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多元C.以反对越南战争为主题D.以反对种族歧视为主题

二、材料阅读

17.

沈阳的努尔哈赤 汗王宫 存在与否曾困扰着历史研究者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据史书记载,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东京城(辽宁省辽阳
市)迁往沈阳。
明代茅元仪在《督师纪略》中记载努尔哈赤 筑宫于瓮城 ,其在沈阳居所因此被称为 汗王宫 。虽然这段历史被《满族老档》等文献所印证,但在沈阳城内并未发现 汗王宫 的踪迹。
1982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盛京城阙图》,图上明确标注了努尔哈赤的住所位置。图中所绘 汗王宫 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四周有围墙,建于高台之上。
2012年7月2日,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沈阳市内发现 汗王宫 遗址,与《盛京城阙图》标注王宫位置相符。其 殿 分离的布局体现了明末女真人宫殿建筑理念。该遗址出土了两枚满文 天命通宝 铜钱和大量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同样的琉璃构件还见于辽阳东京城和沈阳故宫。至此, 汗王宫 遗址最终被确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考古人员确认 汗王宫 遗址的依据。(9分)
(2)简述 汗王宫 遗址发现的意义。(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05年清政府派戴鸿慈等五大臣赴俄,会见俄国大臣维特,询问其对于中国仿行立宪的意见。维特认为应先从制定法律入手,且务必延请中西法律专家认真研究,权衡利弊。确定律法后,君臣民众均要遵守,然后才能将立宪提上日程,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五十年时间进行准备。因为 欲速不能,过迟不可。上急行而下不足以追步,则有倾跌之虞;上不行而下将出于要求,则有暴动之举。

——摘自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

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油画具有再现生活、表现力强的艺术特点,以下是新中国早期的油画作品。
图3《上海三场炼铁高炉》(1954年)               图4《黄河三门峡》(1956年) 
图5《大庆人》(1964年) 

——摘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油画作品中的工业题材》

材料二
1965年,铁西区(属辽宁省沈阳市)建成全国重工业制造基地,创造出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诸多 第一 。但上世纪80年代起,铁西区国有企业开始出现企业冗员、负债严重、停产半停产等问题。从1992年到2001年,国有企业发展遭遇了 最困难的十年 ,曾经聚集37家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 北二路 有了 亏损一条街 的新称号。2002年至2007年,企业通过 东搬西建 (企业搬离铁西老城区,在开发区异地重建)、 关、停、并、转 ,完成重组改造,并实施机制改革,逐渐走出转型阵痛期……如今的铁西区消灭了棚户区、实现了 天蓝水绿公园多 ,并被国家授予 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 的称号。

——摘编自《铁西文史资料》

(1)指出材料一中油画反映的时代精神及其背景。(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西区应对国有企业发展困境的举措及作用。(9分)

20.

昼夜交替是自然规律,亘古不变。然而,人类对黑夜的态度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转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历史上,人类对黑夜的感情十分复杂,黑夜常常与恐惧联系起来,令人产生长夜漫漫的感觉。
在15、16世纪的欧洲,晚钟敲过,城市实行宵禁,市民要放下手中的活计,准备休息。同时,在行会对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下,行规也禁止工匠在夜间挑灯生产。无论是法规还是行规,明确规定的劳动时间是从天亮到天黑,依然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所以,在工业化之前,夜间生产劳动的情况虽然也有,但远不是常态。
材料二
17、18世纪开始,在伦敦和巴黎这样的大都市,上层社会、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年轻大学生们最先开始享受夜生活。随着夜生活内容的丰富,公众参与也更加广泛。
自18世纪最后30年以来,夜间生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工厂的劳动日突破白天与黑夜的自然界限,劳动时间向夜晚延伸,从经济学来看,是把黑夜当作一种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在人类对黑夜态度发生转变的过程中,照明技术的进步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最重要的照明技术终究也只是工具,对夜晚时间进行开发利用的动力主要源自资本的力量。马克思就曾说过,资本主义的生产为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以及夜间劳动奠定了基础。

——以上摘编自俞金尧《欧洲夜史:人类对夜晚态度之变迁》

(1)依据材料,概括人类对黑夜态度的变迁。(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对黑夜态度变迁的原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