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75.2020—2021学年度广东省广附、广外、铁一三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37 浏览数:393

一、单选题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B.建筑技术的进步C.生产工具的改进D.种植和饲养水平的提高

2.

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 年。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  )

A.纺织技术的起源B.制瓷技艺的高超C.原始农业的滥觞D.商品交易的活跃

3.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4.

2007年,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重见天日,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象征王权的玉器及信仰用品,发现的巨大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测定年代(距今约5100年)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的多。这表明(  )

A.良渚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B.国家组织形态在当时已出现C.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D.早期王权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5.

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6.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 九州 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 九州 的出现(  )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7.

如图所示的文物可以用于佐证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  )

A.平斗桶权衡丈尺 B.集小乡邑聚为县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明尊卑爵秩等级

8.

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 自然 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

A.无为而治B.刑德并用C.小国寡民D.为政以德

9.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

A.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C.北方战乱大量汉族士人南迁D.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10.

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

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11.

幽州 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 郡、国十一,县九十 。据此判断 某一时期 最有可能是(  )

A.秦代B.汉代C.宋代D.唐代

12.

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通常会采取减免贫苦农民的田租,将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犁牛、种食贷借给贫民等多种救济措施。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避免因流民问题引发农民起义C.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D.实行 轻徭薄赋 政策

13.

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其中,与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是(  )

A.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B.颁布 推恩令 ,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D.平定三藩之乱,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14.

东汉中后期,皇帝大都年幼,寿命较短,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

A.土地兼并严重B.外戚宦官专权C.党锢之祸 D.黄巾军起义

15.

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仅在汉代民间流行

16.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  

A.西晋、北周、北魏B.西晋、北魏、北周C.北魏、西晋、北周D.北魏、北周、西晋

17.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  )

A.发生了长平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等大战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江南区域动态开发完成,俗云 扬一益二 D.隶草行楷等书体出现,伴随 书圣 王羲之名扬宇内

18.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 这说明(  )

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19.

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 前四史 之一,侧重记载了曹操集团的种种事迹,以曹魏为正统。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也改成了 拥刘反曹 ,以刘备为正统。上述材料表明(  )

A.明代相关史实更加丰富B.正史应与小说互相印证C.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原貌D.文学作品大多符合史实

20.

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原因是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大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依据是(  )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西南地区经济的没落

21.

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的出现(  )

A.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B.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加速了唐朝均田制度的崩溃

22.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23.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奚与契丹就没有在河北地区制造大规模的骚扰,由于本身利益所在, 各藩镇对此地区既勤派斥候与巡逻,也不无端寻衅。 据此可知(  )

A.藩镇有助于解决边防问题B.中央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C.官方史书的记载并不可靠D.国家统一有赖于藩镇割据

24.

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25.

唐朝的政事堂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其成员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 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等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唐朝设置政事堂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决策失误B.巩固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中央集权

2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

27.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28.

唐朝中后期,宰相杨炎改革赋税制度,实行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的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以土地和财产的数量作为征税的主要依据。两税法的实施(  )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使赋税负担相对比较公平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使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下降

29.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 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30.

唐高祖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下,佛教位居第三;唐太宗尊孔子为 先圣 宣父 ,立孔子庙堂于国学,并大征名儒为学官;唐玄宗时则进一步追说孔子为 文宣王 ,被王者服,南向坐。这反映出唐代(  )

A.道教取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B.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的地位C.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D.儒家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31.

某书法家的字 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 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 自名一家 。该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为(  ) 

32.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 诗圣的襟怀 。这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 诗圣的襟怀 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热爱和平的态度

33.

如图是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这一壁画用来研究古代哪一课题价值更大(  )

A.民族文化B.经济状况C.妇女地位D.儒家思想

34.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B.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35.

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 胡食 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 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

A.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D.文明中心不断西迁

二、材料阅读

36.

大唐王朝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足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盘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唐代乐舞发达现象的原因有哪些?(6分)

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分)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 大一统 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 大一统 内涵变化的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