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4.2021届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卷(二)新高考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19 浏览数:723

一、单选题

1.

商王不仅拥有辅佐他的尹和庶尹,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巫、史、卜,还有管理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官员,而且有了成套的暴力机器和精神统治武器,同时掌握了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文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商代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商代国家机器已经实现制度化C.商代的王权位于神权之上D.商代已经具备奴隶制文明特征

2.

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但与内地诸郡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 不设 的特殊形式, 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 。这一措施(  )

A.不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B.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C.说明岭南地区政局不稳D.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

3.

刘邦认为 天下同姓一家 ,大封刘氏子弟以共享富贵,同时以 为宗族纽带告诫诸侯安守本分。诸侯们认为,既然和皇帝为一家,中央和诸侯只是特殊的国家关系,所以中央无权干涉诸侯国内政,更无权削藩。这种分歧(  )

A.汉景帝时得以解决B.严格区分大宗和小宗C.体现 家国同构 思想D.导致中央集权削弱

4.

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下诏称 趣末者众,浮冗尚多 ;永隆二年(681年),唐高宗说 如闻游手堕业此类极多 。唐中宗神龙初,宋务光认为当时 稼穑之人少,商旅之人众 。这表明唐代(  )

A.土地经营利润大幅提高B.人口流动逐渐减弱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D.弃农经商之风颇盛

5.

元朝,行省区划打破了秦汉以来自然地理界线的地方行政区划传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 以北制南 的局面。这种做法(  )

A.增强了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C.根除了地方势力割据的隐患D.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

6.

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补偿了鸦片被销毁的英国商人,并开放五个中国港口以进行国际贸易。另外,作为此协议的一部分,这些港口中的每一个,均由不从属于中国法律的英国顾问管理。这些规定,致使中国客观上(  )

A.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B.司法主权由此丧失殆尽C.解决了鸦片的纠纷D.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

7.

根据表1信息(部分),中国近代大部分租界收回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1917年,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天津奥租界

1943年收回上海美租界

1924年,收回天津俄租界;1925年,收回汉口俄租界

1943年收回上海、天津、广州英租界

1927年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45年收回苏州、沙市、福州、汉口日租界

1929年收回镇江英租界;1930年收回厦门英租界

1945年收回鼓浪屿公共租界,杭州、厦门、天津日租界,天津意租界,北平东交民巷使馆区,上海公共租界

1931年收回天津比租界;1941年收回重庆日租界

1946年收回上海、天津、汉口、广州法租界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B.欧美列强自身实力不断下降C.抗日战争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8.

1925年1月,中共四大明确要求: 在思想上、组织上尤其是在民众宣传上扩大国民党的左派。对于国民党中派领袖及一切左右派间游移分子,应该在具体事实上,纠正其右倾政策之错误,使之明了右派行为违反了革命主义,使之离开右派,从事不妥协的争斗。 由此可见,当时中共中央(  )

A.坚持苏俄式的中心城市革命道路B.提出应对国民党右倾化的任务C.努力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接受了国民党左派的直接领导

9.

图1是1942年5月10日原载《新天津画报》第一版的漫画:老百姓在中共和华北 新政权 之间作抉择,一边是幸福,一边则是磨刀霍霍,旁白是: 那(哪)边好?用冷静的头脑衡量一下吧。 此漫画(  ) 
图1

A.昭示国共两党阶级矛盾水火不容B.体现了漫画的创作特点和风格C.表达百姓向往新中国的光明前景D.能够反映日本统治下社会教育的特点

10.

1956年,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 现在,无论就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来说,或者是就客观的可能性来说,法制都应该逐渐完备起来。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服务于中心工作B.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D.违法犯罪现象的逐渐增多

11.

《共产党宣言》写道: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这一论述意在说明(  )

A.阶级斗争促进社会变革B.暴力斗争是革命的唯一途径C.科学社会主义由此诞生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亟需改善

12.

有学者指出:冷战植根于两极体系,只有在该系统崩溃的时候冷战才能结束。换言之,苏联解体致使两极结构终结才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只要两极结构存续,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危机就会持续发生。据此, 两极结构 是(  )

A.世界多极化的基本前提B.诱发苏东剧变的导火索C.以美苏实力均衡为基础D.根植于经济全球化大潮

13.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安史之乱后,开元与元和年间部分州的户数和乡数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据此推知(见表2),这一时期(  ) 
表2

州名

开元时户数

元和时户数

开元时乡数

元和时乡数

魏州

117575

0692

140

45

博州

3747

0243

74

15

贝州

844

2012

177

35

德州

6177

09356

116

25

棣州

25545

05447

48

17

A.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B.南北方人口趋于平衡C.社会动荡导致人口锐减D.地区流动性得到加强

14.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洪武十四年又下令: 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 这些规定(  )

A.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倒退B.迟滞了社会转型的步伐C.顺应了社会阶层的分化D.满足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15.

15~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重视控制金银的贸易;英国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法国则注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政府直接出资创办了许多手工工场。这些政策和措施(  )

A.导致了王权衰落B.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C.引发了启蒙运动D.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整个明代,从1368~1644年,总计约277年间,共计发生了75场较大范围瘟疫。瘟疫发生之后,明王朝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自然承担起了应对瘟疫,赈济民众的重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疫灾出现时,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 修省 ,甚至皇帝下 罪已诏 ,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1518年,英国政府通过了防疫法令:要求伦敦患病住户必须在家里的窗户上放置几束麦秆40天作为明显标志,家人上街时必须手持白色木棒来标明身份。与此同时(1518年),王室效仿意大利城市做法,专门出资在英国医科大学特设公共卫生事务咨询中心来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咨询服务。1570年,开始在剑桥和施鲁斯伯里地区推行家庭强制隔离措施;建造疫病收容所对特殊人员进行专门隔离;同时委派专门人员监督这些家庭等;1583年,伦敦市政当局规定对瘟疫患者隔离1个月;严禁举行公共葬礼;要定期清扫街道;将流浪人员及时驱逐出城等。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防疫对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从而使防疫体制显得相对完备,这也是近代英国之所以能成为欧洲防疫最得力的国家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王俊周《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救灾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防疫措施的特点。(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古代县衙几乎就是 一人政府 皇权不下县 使得基层正式官员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自先秦到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 进亦忧,退亦忧 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摘编自林辉煌《皇权不下县治理方式的历史两面性》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12分)(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中共的工作重心、革命策略体现了明显的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红军在江西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三次 围剿 ,歼敌数以万计,将赣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4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5万名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到该年秋天,中央苏区的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苏区更进入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一1937)》

材料二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 耕者有其田 的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抗战爆发后,为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停止实行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1937年8月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各地在减租减息后出现了开荒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根据地的军队和民兵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材料三
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提出 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 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 的历史背景。(4分)

五、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扫除战略思维上的障碍。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有什么变化?
政治战:当今强权国家已将政治战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残酷性仅次于军事手段。
经济战:经济不仅是一切军事、政治斗争的原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兵不血刃地攫取战略利益的直接手段。
文化战: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传播主要以价值观征服、战略传媒欺骗、战略文化渗透、战略舆论攻击、战略心理攻击为手段,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
外交战: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今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孟宪生《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12分)(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