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1.2021届河南省顶尖名校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9 浏览数:513

一、单选题

1.

西周根据血缘的亲近、高贵确定继承人,并使之成为后世的垂范,这种对继承人的 唯一 指向目的是避免权力争斗。材料表明(  )

A.宗法制旨在稳定统治B.分封制有利于规避争斗C.周代制度为后世沿用D.周代统治长期动荡不安

2.

638年,《氏族志》编修完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很是不满,又令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唐太宗此举意在(  )

A.提高庶族地主的地位B.适应当时政治和社会需要C.加强皇权巩固其统治D.扩大李唐政权的统治基础

3.

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治与行政权力趋向集中有三条清晰的轨迹与特征,见下表

强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如秦始皇、汉武帝和明太祖等强势君主统治,加强君主个人专权

弱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

以丞相或摄政之类的重臣为代表的中枢行政系统地位上升。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司马鼓和清初顺治帝时期的多尔衮等人从行政上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

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

群臣谏议,政通人和。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等,君主集权与行政中枢权力集中较为和谐同步运行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

A.呈现出君主专制强化与弱化相交织的趋向B.中央机构行政权大小不以君权强弱为转移C.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政治取向D.能全面体现统治集团群体共治的合理性

4.

下表为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图。由此推知 (  )
古代中国人均寿命和经修正过的人均粮食占有量

A.人均占有粮食在发展中提升B.古代中国农业提升空间有限C.人均寿命与政局变化成反比D.人均粮食与人均寿命成正比

5.

唐朝以前,浙东地区已建有一些重要水利工程,数量虽不算很多,但对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至唐代,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前代增多。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实现转移B.政府更重视南方发展C.南方农业环境改善D.水利建设达到了顶峰

6.

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 以税代管 的管理模式,取消了 市令 ,设立了 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

A.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B.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C.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D.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7.

1854年,面对英美法三国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却坚持《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 断无更改 之意。清政府的这一态度(  )

A.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C.使外交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刺激了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

8.

1895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给幕僚叶大庄的信中写道:(洋人) 夺我丝绸、纱布、小轮之利 ,所以 我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 。这一建议得到清廷认可。促成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

A.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B.西方国家在中国倾销商品C.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D.西方国家获投资设厂特权

9.

南北议和中的革命派认为,共和国的权威来源于代表人民主权意志的革命行动。而清朝官员与立宪派人士则认同清朝皇帝将主权公之于众,并授权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一分歧表明(  )

A.完整继承清朝疆域成为共识B.民主共和的建国基础薄弱C.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D.清廷获得共和政府的优待

10.

1915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草案》就《婿妇改嫁主婚问题》规定: 婿妇改嫁,由夫家父母主婚。无父母者祖父母,无祖父母者母家父母或祖父母。如母家并此而亦无之者,则应由夫家其余亲属主之。此现行律所规定也。 这表明当时(  )

A.封建礼俗遗存影响立法B.婚姻自由受到法律保护C.国家立法推动男女平等D.传统观念阻碍妇女改嫁

11.

下表是1920年与20世纪初相比进出口价格上升表。这说明 (  )

项目

进口价格

出口价格

进出口上升差额

上升幅度

75%以上

35%

32%

A.中国工业品质次价廉B.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C.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D.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2.

下图是某一个时期的宣传漫画,作者把蒋介石描绘为赤焰熏天的 赤魅 形象。与下图反映的历史时空阶段直接相关的历史评价是 (  )

A.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C.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全国统一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3.

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首次提出了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的设想,他认为这项运动就是要实行 全国各业总动员 ,提高 国民之生产与消费能力,增加输出,减少输入等 ,并强调此项运动就是要 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与解除全国民众之痛苦 。其目的是(  )

A.调整国民经济结构B.解决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C.为抗日战争做准备D.巩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统治

14.

蔡定剑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指出, 当年起草(1954年)宪法时,毛泽东曾要求每个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熟读苏联宪法,对一些条文不太明确和有争论的地方,都要引用苏联宪法来解释或作为论据 。据此,该宪法(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制订过程中存在若干矛盾C.深受 一边倒 方针影响D.移植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15.

1956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1957年度计划控制数字时,针对有人提出改变人大通过的计划数字,周总理说: 凡是人大通过的数字,我们自己不能随便改。 这表明当时(  )

A.急需确立计划经济体制B.宪政意识正逐渐形成C.一切权力属于全国人大D.政治体制尚未能完善

16.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建国初的重要外交方针,即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掉再建立外交关系。在客未请或请而未来之前,还可以 互通有无 。这说明(  )

A.新中国并未自我封闭B.一边倒 方针被否定C.对西方国家分类对待D.反帝仍是国家主要任务

17.

1956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九福乡长福村最后一户单干村民朱文章从拒绝入社到主动入社的过程。以前他认为 有耕牛,吃、用、花三不缺,还管什么合作化不合作化呢 ,因而拒绝人社。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社员收入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并且合作社在他家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使他决心加入合作社。这一报道(  )

A.说明了生产关系调整的合理性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C.对社会主义改造有动员作用D.反映了作者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认同

18.

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行修订,其中重要修改,一是取消供给制;二是规定办不办公共食堂 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 。这表明(  )

A.中央着手调整分配制度B.人民公社体制得以废除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D.农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动

19.

1978年8月,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的大方向。同年12月,中美发表了建交公报。这些外交成就(  )

A.有利于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B.为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C.使新中国外交基本方针逐步明朗化D.从根本上改变了两极格局基本态势

20.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现,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中, 乡镇企业的发展大致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把乡镇企业分散地建立在农村,内地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往往采取这种方式 。形成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倡导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D.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程度不高

21.

一国两制 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两制 从属和派生于 一国 ,并统一于 一国 之内。这主要是强调(  )

A.一国 两制 并行不悖B.港澳台必须服从中央C.必须坚持 两种制度 的并存D.两制 即是 一国

22.

下面是1978年与2017年中国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比较图,该图反映出 (  )

A.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影响力较小B.中国入世加快城乡经济结构变动C.改革开放促使城乡经济差距拉大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显露

23.

浦东开放之初,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说: 上海的任务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它是中国和世界的对话者,所谓对话,就是交流。 要站在地球仪旁来思考浦东的开发。 这一讲话的主要依据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B.特区建设的经验教训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24.

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不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格局D.实行同大国战略结盟的外交方针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周时期,天子和诸侯都建立了 三朝 制度,其中的 外朝 是指天子 大询众庶之朝 ,即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的集会,这种咨询活动就具有政治协商性质。秦汉以后,随着皇权专制体制的确立, 朝议 制度就逐渐成为国家决策的关键形式,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 廷议 ,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 下其议 于一定范围的官员,谓之 集议 。东汉末年,面对外戚宦官的专权,群聚京师的太学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议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典论,标志着 清议 成为体制外的知识分子表达政见的一种方式。唐代谏官制度得以成熟和完备,唐太宗积极倡导,使谏译成为风气,犯颜直谏的事例屡见不鲜。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变异衰微,谏官制度到明清时已名存实亡。

——摘编自卢兴、吴倩《中国古代政治协商传统的思想内涵与基本特征》

材料二
随着形势的急剧发展,中共对建国程序作出重大调整, 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成为新的选择。可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这一代表民意的特殊形式,集中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得了合法地位。《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政权机关是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这就决定了 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的过渡性。当1952年底新生政权已基本巩固,进行全国普选进而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方面条件已基本具备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呼之欲出了。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 政治协商 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器

1873

26

374

586

17

1893

156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1910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20

364

09

28

82

123

312

83

1930

451

01

34

35

122

271

74

——节选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进行爵制改革,开始推行实封的王爵、开国爵与虚封的散爵并行的爵位制度。孝文帝实行的散爵是承袭北魏前期虚封的五等爵制而来的。而实行的实封爵,则是新推行的爵制。由于虚封的散爵制与实封的王爵、开国爵制并行,所以,尽管散爵的封地依然与北魏前期五等爵的封地一样,都具有虚封的性质,但在实封爵封地存在的影响下,却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这种变化不能改变散爵封地的虚封性质,但北魏国家要使散爵封地适应两种不同性质爵制同时并存状况的做法,构成北魏国家封授散爵封地的一些特点。……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散爵封地由原来以晋代郡、县为名称,改为以北魏所设郡、县为名称。并且,由于散爵封地由郡太守、县令进行治理,还可以被作为开国爵的封地来封授,散爵的封地与爵位等级已经没有联系。但散爵封地的封授与开国爵相同,也实行籍贯回避。总体而言,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以实封爵为主导的分封制,散爵封地的封授只是这种分封制的补充。

——摘编自张鹤泉《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影响。(6分)

28.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战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是英、法、美、德、日、意和苏联七国。战后初期,德、意、日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由反法西斯盟国左右国际局势。而盟国从一开始就有大国、小国之分,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小国均按国名英文第一字母顺序签名,而美、英、苏、中四大国则例外,其签名排在最前列。战争结束时,法国恢复了大国地位。这样,在国际事务中便形成了五大国起主导作用的局面。但是由于它们之间实力对比的悬殊,其实际的国际地位及其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和打算又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成为世界大国。(9分)

2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在19世纪末中国遭遇西方列强豆剖瓜分的关键时刻,冯子材无疑是一位不辱使命战功卓著的军事家、目光远大富有建树的政治家。作为军事家,他凭借其独步于时代的战略战术,指挥取得大败法军的镇南关大捷,一改近代以来对外战争失败后赔款割地的屈辱历史;他以出生入死的牺牲精神,将粤、桂、滇三省内外匪患悉数清剿,不仅挫败了英法列强乱中取利、浑水摸鱼的险恶图谋,而且实现了上述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稳定。作为政治家,他关注中越勘界谈判,他以强烈的海权意识,超前的战略眼光,为维护祖国权益进行针锋相对的抗争;他以知微见著的政治敏感,深谋远虑的军政举措与正本清源的综合治理,不仅粉碎了法国侵略者企图从海路入侵中国的阴谋, 使数千年来衣冠不到之地 的海南岛, 一旦可隶版图 。他身为武官锲而不舍不计利害地与破坏边疆安定的贪官污吏作坚决的斗争。其刚直不阿的人品,公忠体国的情怀和宁折不弯的勇气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蒋金晖《近代边疆危机视域下冯子材的历史地位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冯子材的主要历史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子材所体现的优秀品质。(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