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4.2019—2020学年度安徽省蚌埠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7 浏览数:211

一、单选题

1.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该时期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深刻影响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属于该时期的中国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尊崇佛教、兼收并蓄

2.

西汉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 罪己诏 。据黄仁宇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 罪己诏 多达三十三次。皇帝颁布 罪己诏 是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

A.春秋大一统 B.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D.天人感应

3.

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的是(  )

A.韩非B.荀子C.朱熹D.董仲舒

4.

(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7题)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倡 实学 ,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经世致用D.民主科学

5.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B.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D.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6.

有学者指出: 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 这里的 质的变化 是指(  )

A.弘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与文化B.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C.宣扬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思想D.宗教信仰与抨击专制相结合

7.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 第三者 指的是(  )

A.广大民众B.资产阶级C.教皇教士D.封建领主

8.

卢梭提出: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该言论主要反映了(  )

A.社会契约论B.三权分立说C.自由平等论D.人民主权

9.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其中 最大胆学说 的提出者是(  )

A.洛克B.伏尔泰C.孟德斯鸠D.狄德罗

10.

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

A.都城不在洛阳B.造纸术没有被发明C.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D.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

11.

下图反映的是 字的发展演变历程。据此可知,汉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逐渐趋向(  )

A.多元化B.形象化C.国际化D.简约化

12.

观察下图,据图可以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

A.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B.实用性技术应用性强C.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D.重经验综合,轻视理论研究

13.

(2019·浙江 七彩阳光 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中·29)某一思想家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文献时说: 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识(知识),实自此始。 该文献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B.《孔子改制考》C.《天演论》D.《盛世危言》

14.

20世纪初, 一时间,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改良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形成了一个 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 。导致这种局面形成的直接因素是(  )

A.辛亥革命的刺激B.西学东渐的发展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D.五四运动的影响

15.

1923年,孙中山提出了以党治国的思想, 所谓以党治国,并不是要党员都做官,然后中国才可以治;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才可以治 。这一思想(  )

A.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一致C.为国民大革命做了准备D.继承了三民主义的民权观

16.

明朝后期李贽否定孔子是 天生圣人 ;19世纪末康有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 先师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

A.自相矛盾B.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17.

下列言论的共同诉求是(  ) 

地价之增益……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毛泽东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邓小平

A.实现民族独立B.完成民主革命C.关注人民生活D.消灭封建势力

18.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 立论前提 主要是指(  )

A.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B.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C.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D.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

19.

民族百年航天愿,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银河探索现飞船 。 该诗描写的科技成就(  )

A.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B.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C.打破了美苏两国的垄断D.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20.

文革 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 文革 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得益于(  )

A.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B.双百 方针的重新贯彻C.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D.扫盲教育的大力实施

21.

对于教育,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是因为(  )

A.发展教育比实行改革开放更重要B.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C.改革开放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D.发展教育是国家既定的优先战略

22.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 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 下列文艺作品中与罗丹所描述的属同一主题的是 (  )

A.《巴黎圣母院》B.《拿破仑加冕》C.《人间喜剧》D.《格尔尼卡》

23.

下图是卓别林为观众塑造的绅士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他塑造的经典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笑和泪水,更留下对社会弊端的无尽戏谑和讽刺。萧伯纳称他是这种艺术形式中 绝无仅有的天才 。这种艺术形式是(  ) 
卓别林的经典艺术形象

A.电视B.电影C.戏剧D.小说

24.

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的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形成B.交通工具革新C.信息技术应用D.美苏冷战结束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 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 ,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 敬上帝 的迷梦中觉醒。

——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26.

东西方文化在相互碰撞与融合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康有为在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具有特殊性,表现为保守与进取的交织。受过多年的传统教育,使康有为思想难以避免具有相对保守的一面;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不得不放下 天朝大国 的优越观,寻求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康有为将儒学思想与当时传播进来的政治思想相结合,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中,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

——摘编自徐兴燕《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两面性——以康有为为视角》

材料二 西化 的基本要义是向西方学习,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的社会状态。从 西化 全盘西化 与国情相结合 走自己的路 。……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正是通过这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借鉴和对话,中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开放和包容态度走向世界。

——摘编自《浅析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全盘西化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主流文化价值从迷失到走上自信的探索历程。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历史成果

1946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69

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

1992

美国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1994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6

信息产业提供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大约三分之一

2016

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7亿大关,稳居世界第一。在互联网产业占GDP比重方面,中国则以6.4%的比重高居世界第一

2018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本届大会主题为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一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据人教版教材等

从表中提取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