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6.2019—2020学年度湖北省十堰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36 浏览数:332

一、单选题

1.

孟子提出: 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孟子这一言论(  )

A.呼吁保护弱势群体B.要求平均分配财富C.宣扬了民贵君轻思想D.主张重构社会秩序

2.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  )

A.大一统 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三纲五常 思想

3.

儒学家们认为:人生来即平等地拥有仁义礼智之性,这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因而人人皆具有学为尧舜的可能性。但又因 血气之身 而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导致 人不能皆知其性,以至于乱其伦理而陷于邪僻 ,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故此他们主张(  )

A.存天理,灭人欲 B.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C.加强人的内心道德自省D.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

4.

下表是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的相关言论。

儒者之学,经天纬地,学者不为迂腐,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

全望祖《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君子之为学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以求明学术,正人,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

经世之大略所贵乎史者,述往以未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

这说明三人都(  )

A.推崇格物致知B.主张以史为鉴C.关注社会现实D.强调知行合一

5.

苏格拉底认为: 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

A.不认可感性的意义B.强调人的理性C.对人文主义的质疑D.捍卫思想自由

6.

薄伽丘曾说: 穷人家往往也出了不少贤惠的人,帝王家的子弟往往只配放猪牧羊,哪里配管理百姓。 这反映出薄伽丘(  )

A.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的愿望B.积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C.追求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D.对人权价值理念的追求

7.

伏尔泰在描绘心目中理想政治体制时说: 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在这个政府里,老爷们高贵而不骄横,且无家臣;在这个政府里,人民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 这表明伏尔泰(  )

A.主张开明的君主体制B.提倡天赋人权C.反对限制君主的权力D.强调分权制衡

8.

有学者指出,《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共分为方田(田亩面积的计算)、粟米(按比例交换各种谷物)、衰分(确定依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均输(确定摊派税收和民工的比例)等九章。据此可知,《九章算术》(  )

A.重视理论推导和证明B.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

9.

文学作品具有时空特性。下列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先秦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的是(  )

A.《诗经》B.《九歌》C.《离骚》D.《天问》

10.

这一书体讲究运笔轻松、便捷,线条追求畅快、动感。它通过点画间的游丝映带,组成结构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使点画上下联结,结构茂密充实,产生行云流水般的神韵。下列作品符合这一书体特征的是(  )

A.汉《张迁碑》B.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C.张旭《古诗四帖》D.王羲之《兰亭序》

11.

1900年,普朗克在对热辐射的研究中第一个窥见了量子,提出了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进一步发展了量子概念;1924年,在爱因斯坦光量子概念的启发下,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1925~1926年间,定量描述物质量子特性的最初理论——量子力学诞生。材料意在说明(  )

A.科学理论推动了技术的发展B.科学理论在矛盾中不断发展C.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连续性D.假说是科学理论诞生的前提

12.

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指出: 上帝正是以自然律来治理世界,而在物种起源的问题上,这个自然律就是自然选择。 这表明达尔文(  )

A.推动了当时欧洲人的思想解放B.用自然选择思想反对基督教神学C.借助基督教神学宣传进化论D.旨在维护基督教神学的正统地位

13.

张之洞将 中体西用论 发展成 整顿中法,仿行西法 ,并提出 以仿西法为主 ;资产阶级维新派将 中体西用 发展为变法维新,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受到 中体西用论 的影响,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方略。这说明 中体西用论 (  )

A.是中国近代前期的主流思想B.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兴起C.开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河D.助推了近代国人思想的解放

14.

1919年秋,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组织研究社会主义的学术团体,甚至保守的安福系俱乐部也成立了几个社会主义研究组织。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

A.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条件已具备B.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较为突出C.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热潮D.马克思主义成为文化传播主流

15.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还是在中国最早探索社会主义的先驱。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一种探索在中国防患于未然、避免发生社会革命又让人民享受共同富裕生活的学说,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 安乐国家和快活世界 。据此判断,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  )

A.民族主义学说B.民生主义学说C.民权主义学说D.政治革命学说

16.

国民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注意调查研究中国国情,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这些文章和观点(  )

A.构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框架B.指明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革命道路C.为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奠定基础D.促使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转变

17.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 三系法 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 两系法 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袁隆平的贡献在于(  )

A.运用科技手段为人类战胜了饥饿的威胁B.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C.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D.为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和平和社会进步

18.

1956年9月,《剧本》杂志增设了关于创作问题的自由短评,其话题涉及允许各种不同的流派存在、教条主义粗暴批评等,一些戏剧家认为对外国戏剧的介绍要突破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限。《剧本》杂志此举意在(  )

A.揭露美苏冷战造成的危害B.提高基层群众文艺素养C.宣传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D.为贯彻 双百 方针造势

19.

1956年,毛泽东首次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出明确表述: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方针(  )

A.是基于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B.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C.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D.纠正了教育领域 的错误

20.

19世纪兴起一种艺术流派,在创作上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下列作品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人间喜剧》B.《格尔尼卡》C.《巴黎圣母院》D.《等待戈多》

21.

某一画派借用 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 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把景物的 瞬间 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下列作品符合此画派风格的是(  )

22.

美国参战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告诫好莱坞,在每拍摄一部新的电影之前,都要遵循自我询问: 这样的一部电影作品能够帮助赢得战争的胜利吗? 二战期间,好莱坞拍摄了多部鼓舞士气和团结盟友的电影作品。这表明(  )

A.电影艺术已沦为美国霸权政策的帮凶B.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好莱坞电影的繁荣C.影视艺术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双重影响D.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政府政治宣传的工具

23.

普鲁塔克的《梭伦传》提及了梭伦授予民众申诉权的内容: 即使梭伦规定的交由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只要任何人提出要求,也许其得向陪审法庭上诉。 据此判断,梭伦改革(  )

A.打破了雅典贵族垄断司法的局面B.确立了普通公民的主体地位C.使司法权力主体由贵族转向民众D.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24.

古代雅典的公职人员从当选到卸任,在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要经过资格审查、信任投票、卸任检查和陶片流放等四道关卡的严格监督。这一举措旨在(  )

A.维护民主政治B.规范选官流程C.提高官员素质D.培育权利观念

25.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  )

记述

出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周易大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颜渊》

A.民本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B.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C.儒家道统思想被普遍接受D.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

26.

北魏政权在授田的同时又规定, 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由此可见,均田制的推行(  )

A.禁止了土地自由买卖B.维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7.

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孝文帝此举(  )

A.旨在推进民族融合B.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C.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D.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8.

有史料记载,到太和年间(477~499年),平城之内的寺庙多达百所,僧尼两千多人;全国范围内的寺庙有六千余所,各族僧尼达七万之众,善男信女之多无以数计。北魏成为一个佛国,平城成为佛教的圣地。据此推知(  )

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佛教传播B.孝文帝推崇佛教的治国理念C.战乱频繁促使社会价值观改变D.佛教的传播有利于民族交融

29.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时代,将世俗的职守或工作,解释为神圣的天职或蒙召,其针对性非常明显:反对出世禁欲的修道主义。由此可知,马丁·路德这一思想(  )

A.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B.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C.顺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维护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30.

19世纪晚期,在俄国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他们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资金,他们不仅购买农民所出卖的份地,还买进地主所出售的庄园;另一方面分化出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还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这一时期俄国农民阶级的分化(  )

A.表明农奴制改革违背了历史潮流B.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已成熟C.体现了农村旧的生产关系的强化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1.

1866~1873年,日本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为2%,美国为5%,德国为3.8%。此时期促使日本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殖产兴业 的实施B.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C.文明开化 的推行D.近代天皇体制正式确立

32.

梁启超认为《孟子》中所说的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在这段话中, 诸大夫 就是上议院, 国人 就是下议院,这个制度后来因历代专制君主压抑民权而断了线,没有延续下来。梁启超这一言论(  )

A.旨在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B.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主张推翻传统的君主政制D.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质认识不清

二、材料阅读

33.

艺术家们对特定历史时期风俗习惯的看法和理解,通过特定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展现出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把创造出来的 ,用美术的形式确定下来,体现了人们对 的爱和敬仰,例如,我们看到的维纳斯和她的断臂以及优雅的后倾站姿显得如此美轮美奂,完全是一件对 人体 赞美的作品,给当时的欣赏者带来了心灵上的震动。到了15世纪以后,油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的艺术创作大都围绕现实与人文这个主题。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着重对十二门徒神态姿势的刻画,通过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这种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接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

——摘编自邵宇《西方油画的人文主义内涵对中国油画的影响——兼谈油画创作的方法与观念》

(1)根据材料,概括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的不同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不同艺术风格进行简要的评析。(7分)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孙中山指出: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下面是1924年孙中山发表的有关民生主义的言论:

行这种方法,就是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行这种税法,就可以令国家的财源多是直接由资本家而来。资本家的入息极多,国家直接征税,所谓多取之而不为虐。从前的旧税法只是钱粮和关税两种,行那种税法,就是国家的财源完全取之于一般贫民,资本家对于国家只享权利、毫不尽义务,那是很不公平的。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

材料二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等地视察途中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被称为 北方谈话 。他说: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在上述谈话中,邓小平就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命题,实现了破题。

——摘编自舒以《大旗帜:邓小平理论二十年(上卷)思想旗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 社会主义 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北方谈话 中有关 社会主义本质 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南方谈话 对这一 关键命题 的表述。(6分)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的信念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为思想开辟道路的科学跃进;二是彻底改变人类生活条件的科学技术。这些信念的源泉,源头都在上一时代。瓦特在1769年取得了改良蒸汽机的专利权。……在这个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各种思潮也同样交相辉映、彼此结合和互相对立。直到19世纪,这些思潮才达到最高峰,并形成了滑铁卢之战(1815年)以后60年间典型的平稳状态。

——摘编自【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

材料中 出19世纪的信念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科学跃进,二是科学技术,对此提出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明确提出看法,理由须与史实结合。)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商鞅变法的出发点是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立足,并最终实现国富兵强,这体现了他 务实功利 的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已难以支配社会生活,强权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次变革在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秦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该变法的积极一面在于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把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思想都引入一种轨道式的模范。但此次变法对法律过度的依赖,比如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却也撕裂了人伦亲情; 轻罪重刑 使司法行为恐怖化; 不赦不宥 使 犯罪分子 一旦获罪则走上绝路,这些繁密的法令使秦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渐渐降至仅仅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线。

——摘编自许鸿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与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践行 务实功利 价值追求的主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 务实功利 的价值追求。(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