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广东卷文综(历史部分)[带解析]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真题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3 浏览数:255

一、单选题

1.

战国以前, 百姓 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 百姓 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2.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3.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 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4.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5.

20世纪30年代前期, 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6.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7.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 艺术家 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8.

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 当前政体 是(  )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D.无产阶级专政

9.

被宗教人士评论为 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 的学说是(  )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0.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 正当 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

11.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 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 保卫性措施 是建立(  )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材料阅读

12.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

13.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4)
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