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020年全国统一考试(山东模拟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19 浏览数:280

一、单选题

1.

春秋战国以前,黄河流域仅有防洪排涝的零星沟渠工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制生产工具发展B.自然灾害日益严重C.黄河流域经济发达D.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2.

唐朝前期宰相人数多、任期过短、名号太众,唐玄宗亲政后进行改制。开元前期,宰相人数严格控制在二人之内,且只能从中书和门下省产生,任期延长到三至四年并形成惯例,加衔名号亦大量减省。唐玄宗的相制改革(  )

A.以抑制相权来重振皇权B.源于三省六部的制度设计缺陷C.确保了政风的清正廉明D.重塑宰相作为重臣的职能意义

3.

明朝规定: 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 清朝也规定:每月取利,不得过三分。而在民间,月利息经常达到3%至9%,甚至更高。这说明当时(  )

A.白银货币程度提高B.私人资本严重缺乏C.信贷典当十分活跃D.民间白银流通不畅

4.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 以商制夷 以夷制夷 师夷制夷 以民制夷 以静制夷 等思想,这些思想呈现出相互交错、互为参差之势。上述种种制夷思想(  )

A.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彩B.表明开启民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C.因具有空想性而无法付诸实施D.反映出统治阶级政见的根本分歧

5.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6.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多次实现思想认识上的 华丽转身 。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他力倡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他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7.

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 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 以中央、中国、交通(次年1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 ,其他银行不再有货币发行权,流通中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这一举措(  )

A.推动实现国家政治统一B.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说明政府为抗战做了充分准备

8.

下表为1941—1944年东北伪满洲国官方报刊《盛京时报》社论涉及的主要区域和次数。 这一时期的社论主要为战事服务,标题大多为口号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区域

伪满

日本

英美

国统区

东南亚

其他

1941

8

4

2

1

0

2

1942

122

50

31

22

23

40

1943

154

47

10

19

17

21

1944

102

11

9

2

2

16

总计

386

112

52

44

42

79

A.东南亚和英美次数的增多与中日关系缓和相关B.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导致社论相应减少
C.抗战期间该报被纳入日本报业的战时宣传体系D.涉及日本社论减少表明伪满逐步摆脱傀儡地位

9.

以下是1955年国家节约投资计划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部门

重工部

基建

商业部

基建

铁路部

纺织

工业部

邮电部

文化部

节约资金万元

9000

5000

59000

9000

3200

5600

A.照搬苏联建设模式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交通事业发展迅速D.大力推进 一五 计划

10.

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88

1992

1996

1997

个体工商户万户

14549

15339

27037

2850

从业人员万人

23049

24677

5017.1

5441

——据王玉茹《中国经济史》

A.冲破 个人崇拜 的束缚B.冲破 计划经济崇拜 的束缚C.冲破 两个凡是 的束缚D.冲破 所有制崇拜 的束缚

11.

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A.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B.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C.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D.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12.

就其才能而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大多并非由杰出的政客或政治家担任。此外,共和派又通过修宪使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这些现象(  )

A.有利于巩固共和政体B.维护了法国议会至上的原则C.使政府行政效率低下D.反映了法国共和之路的艰难

13.

如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图(1500—1900年)其中第④段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起奴隶三角贸易B.蒸汽机的发明创制C.推行大企业制管理D.实行知识经济战略

14.

美国、英帝国及中国之庞大陆海空部队,业已增强多倍,其由西方调来之军队及空军,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联合国之决心之支持及鼓励,对日作战,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从条款内容判断,它出自(  )

A.《联合国家宣言》B.《开罗宣言》C.《雅尔塔会议公报》D.《波茨坦公告》

15.

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分珍视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人发生了以 麦卡锡主义 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相应地,在苏联东欧方面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清洗 内部敌人 的运动。这反映出当时美苏(  )

A.都注重国内秩序的稳定B.双方意识形态对抗激烈C.对抗遭到两国人民抵制D.积极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

明代

地方行政

每路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

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

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

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一以整理文化遗产,消磨学者精力;一以销毁禁书,统制思想。康熙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大。

——以上材料据江增庆《中国通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统治者大修典籍的动机及影响。(6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 开眼看世界 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 外务部 。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 抗日外交 ,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 首脑外交 。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 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 ,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中国

西欧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78

薄伽丘

《十日谈》

1353

李贽

《焚书》

1590

伊拉斯谟

《愚人颂》

15世纪末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37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543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9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1602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1642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1615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1663

哈维

《血液循环论》

1628

顾炎武

《日知录》

1670

伽利略

《两大体系的对话》

1632

王夫之

《读通鉴论》

1692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

材料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与不同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854—1887年俄国部分省区土地价格的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省名

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

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

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

自由市场上每俄亩土地价格

18631873

1882

1887

沃罗涅日

2593

3311

6926

4107

5387

8241

库尔斯克

3014

4091

7555

4042

8178

11222

材料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公有私耕 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 小私有者 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 集体主义 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 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摘编自卞悟《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说明这些现象对农民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