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7.2020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17 浏览数:669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将法律条文铸于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贵族叔向以此举背离了 的原则而强烈反对。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纷纷效仿郑国。该材料表明(  )

A.儒家思想是人心所向B.成文法的颁布符合新兴地主的利益C.礼与法之争开始出现D.严格执法是治国理政的最有效方式

2.

汉文帝时多次训诫百官要劝课农桑,并连续下诏减轻民众负担,让群臣对百姓鳏寡孤独穷乏之人举行赈贷。这些做法(  )

A.为之后的国力强盛奠定基础B.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C.有利于打击地方诸侯国势力D.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3.

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4.

据统计,鸦片战争前,中国城市中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流通量占首位的是粮食,其次是棉布,再次为盐和茶。这种流通结构表明(  )

A.城市经济对农耕经济的依赖性强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C.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严重滞后D.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社会发展

5.

1843年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这一史料可以说明(  )

A.中美两国可以平等贸易B.清政府力图维护国家权益C.中国关税自主权遭破坏D.清政府拒绝修约有合理性

6.

1918年严复慨叹: 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 利己杀人,寡廉鲜耻 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天地,泽被寰区。 这说明严复主张(  )

A.学习西方进化论变革制度B.利用本土文化救亡图存C.融合中西方文化维新变法D.与时俱进适应主流文化

7.

图7为南京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货币数额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图7

A.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发展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C.抗战后获得了大量战争赔款D.此项做法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8.

1970年新华社电: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这一成就是建国以来国家重视科技的结果B.新华社分析的原因客观、正确
C.文革 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是发展科技D.此成就是中苏友好关系的结果

9.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社会有三种好的国家形式和三种不好的国家形式,它们一一对应分别是:君主制和暴君制,贵族制和寡头制,共和制和暴民的统治。在此,亚里士多德区分 好坏 的标准是(  )

A.掌握政权的人数数量的多少B.统治者产生方式是否民主C.政府决策方式是否相对理性D.政体中民主适用范围大小

10.

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下列与华兹华斯作品风格一致的是(  )

A.《人间喜剧》B.《十日谈》C.《西风颂》D.《海燕之歌》

11.

1935年在苏联斯顿巴斯的年轻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此后,在全国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据此可知苏联(  )

A.工业化进程存在左倾冒进思想B.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极力消除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D.工业化的建设得益于工人们的奋斗精神

12.

表1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军费开支(单位:亿万美元)统计表,导致1956年和1975年军费下降的共同原因是(  ) 
表1

时间

1953

1956

1960

1968

1975

1980

军费开支

2000

1600

1600

2400

1500

1600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弱B.对外侵略战争的结束C.苏联攻势冲击美国霸权D.滞胀 危机经济下滑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耕读传家 耕读结合 这一现象存在于几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它的形成与古代农耕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密不可分。春秋时期墨家成员既从事教学也从事劳动生产,他们崇拜的是大禹 沐疾风,置万国 形劳天下 的刻苦精神;宋代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明代著名理学家吴与弼长期居乡,躬耕食力,弟子从者甚众,其学生一日未早起,他便大声斥责说 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程颐)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 耕读结合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劳作教育的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改编自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爱劳动 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材料三 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使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强调劳动对五育的促进功能,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教育全属性的机制,对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进行了肯定。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 耕读结合 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劳动教育地位的变化,并简评其影响。(10分)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从当前我国重视劳动教育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图为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目录中的一个章节

——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1993年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续写下一章节的目录,并说明理由。(要求:逻辑清晰,史实正确,理由充分,最少列出两节子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5、16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兴起,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和乞丐。此前,人们主要通过向慈善机构捐款,通过宗教组织如修道院救助流民和穷人。但宗教改革时,亨利八世解散了修道院,通过修道院救助穷人的机制也不存在了。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对贫民提供不同方式的政府救济。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规定由基层组织教区为济贫的基本单位,负责本辖区的济贫事务如确定济贫税的额度和济贫税的征缴,确定济贫标准和济贫费用的发放,向穷人提供救济等等。
因为每个教区负责自己教区的济贫工作,所以,那些不属于本教区的流民和乞丐无权得到本教区的救助。教区为了减少救济负担,往往极力驱赶有可能成为本教区累赘的外来者。为了得到救济,贫民被剥夺自由迁徙权和自由工作权,形成教区依附,使得确实贫困的外来贫民得不到救济,也导致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限。到19世纪初期,很多人反对济贫法,认为济贫法培育懒汉,鼓励不道德,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做法被废除。一些有影响的人也主张废除济贫法。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

——梁发芾《英国:从济贫法到福利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济贫法颁布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济贫法改革的影响。(7分)

16.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920年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国联盟约生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其宗旨是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为实现这一宗旨提出会员国应尽的主要义务与职责。如盟约规定会员国应当共同保证反对侵略战争威胁;如果发生争端,应将争端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并对破坏盟约而进行战争的国家采取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制裁。……代表大会和行政院的决议需全体大会一致通过才能成立。
材料二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政府于1937年9月正式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的照会。10月国联通过了远东顾问委员会的两个报告书和一个决议。第一报告书虽然指出了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行动违反了九国公约和巴黎公约,但未明确宣布日本是侵略者。第二报告书建议九国公约签字国举行会议,并与其他在远东有特殊利益的国家合作,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决议要求各国联成员国应各自考虑它所能对中国提供的援助,但没有实际的措施,不过口惠而已。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的宗旨及实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联对侵略行为制约不力的原因。(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出生于世家大族。少好学,后在成汉李势时曾任散骑常侍,掌著作。这个职务给了他接触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方便。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常璩劝李势降桓温,桓温以常璩为参军,随至建康(今南京市)。常璩的著作有《华阳国志》、《汉之书》。
《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全书12卷,约十一万字。卷1—4,讲巴、蜀、汉中、南中四个地区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情况,类似正史中的地理志。其他各卷讲历史,略似正史中的本纪和列传。《华阳国志》开创了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地理、科技等各项史实的先例,资料非常丰富。比如关于使用天然气煮盐和凿井采盐的记载很具体,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文献。关于李冰开发蜀地经济所作的贡献,也以此书记载最详细。此外,还有温泉、盐池、矿冶、纺织等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的记载。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常璩著成《华阳国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常璩所著《华阳国志》的历史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