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真题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3 浏览数:6324

一、单选题

1.

学者认为夏已设官职,其史料依据是(  )

A.文献记载B.甲骨卜辞C.口述史料D.青铜铭文

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心 ,这句话出自(  )

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3.

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  )

A.匈奴B.鲜卑C.契丹D.女真

4.

家天下 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  )

A.曹魏B.蜀汉C.北魏D.后周

5.

要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  )

A.西安B.开封C.泉州D.天津

6.

理学家强调人对天理的自觉追求,具体修身方法是(  )

A.克己复礼B.重义轻利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

7.

今拉美国家官方语言多为西班牙、葡萄牙语,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8.

下列哪一革命被称为 议会的胜利 ?(  )

A.英国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大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

9.

19世纪中期,伴随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产生了(  )

A.人文主义B.理性主义C.重商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10.

近代俄国工业化所需雇佣劳动力,主要来自(  )

A.彼得一世改革B.农奴制改革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

11.

右表所列是哪一战争统计数据(  ) 

国家

死亡人数

德国

2037000

法国

1398000

奥匈帝国

1100000

英国

921000

A.拿破仑战争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12.

清政府曾试图以全免关税来替换条约中公使驻京等条款,此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3.

年号源于中国纪年法,下列历史名词含年号的是(  )

A.光武B.贞观C.甲午D.辛亥

14.

若为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拟一研究主题,应是(  )

A.革命道路开辟B.政治体制创建C.关键时刻抉择D.建国纲领制定

15.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从 自由放任 变为 国家调控 ,始于(  )

A.18世纪下半叶B.19世纪下半叶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16.

下图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漫画讽刺了(  ) 

A.门户开放政策B.集体安全政策C.均势政策D.绥靖政策

17.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标语流行于(  )

A.土地改革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革时期

18.

改革开放初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包括(  )

A.参加万隆会议B.中美正式建交C.加入世贸组织D.发起上海合作组织

19.

欧洲一体化的最高目标是建立(  )

A.能源共同体B.共同市场C.欧元区D.政治共同体

20.

阅读下列国际组织机构示意图,“? 应填(  ) 

A.国际联盟B.联合国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二、材料阅读

21.

家国记忆 家事 国事 休戚相关,构成了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将下列选项填入时间轴(填字母)。(16分)
A鸦片战争 B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C崧泽文化出现 D淞沪会战
E上海设县 F轮船招商局创办 G改革开放 H新中国成立

22.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工业时代,人类面临城市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为了探讨这一主题,请根据提示完成如下学习活动。(19分)
(1)第一步:在搜集到的下列两幅图片中,选择能够印证城市环境问题者,结合图片信息说明理由。(5分)
图1:《大霍乱的温床》(1852年)        图2:《红磨坊街的舞会》(1876年) 
(2)第二步:为了进一步佐证,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与说明。(6分)

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

②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③道伊斯·沃尔夫编:《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1973

(3)第三步:根据下列两则材料解释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8分)
材料一 1800年和1900年10万以上人口的欧洲城市分布图
材料二 早期市政建设大事记

1842

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万式。

1848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去,赋子城市广乏权力建设现代卫生系统。

18531869

去国政府半先实施巴黎城市规划,拓建林荫大道,建成下水道系统。

1890年代

欧美国家用有轨电车取代马扛街车,实现了公共交通的革命,拓展了城市的空间。

23.

时代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引入深思。(25分)
材料一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 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 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力功,罕穷旨趣。 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 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1860年代,奕䜣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设立同文馆,招考斗又、天文、算学,采西学、制于器为自强之道。
1898年,康有为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文地理、化光电重、内政外交之学,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
清末新政时期,学者倡议: 教育一事,当全国划一,故以颁教育制度为第一要务。 督学大臣张百熙等奏称: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拟学堂章程,颁行各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概述隋唐科举产生的原因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