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9.陕西省2020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17 浏览数:1083

一、单选题

1.

《易》言神农氏斫水为耜,揉木为耒。《国语》记载: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记载: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南)之麦。秋,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之禾。 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B.土地私有制的形成C.诸侯之间割据混战D.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2.

《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 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昕。 对此有学者认为:当时相权过大威胁君权。也有学者认为:皇帝不但不想削弱宰相权力,反倒亟力放手宰相行使权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B.史料太过单一无法得出结论C.历史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的D.因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

3.

下图是南宋李嵩《货郎图》,该画作体现了 (  )

A.文人追求意境B.商品经济的繁荣C.高超写实手法D.市坊界线被打破

4.

明代中叶《许氏世谱》中记载:徽州歙商许某在江浙开典当四十余肆,伙计几及二千。每处当铺都分别由各掌计(经理)掌管。按规矩,家庭开支与铺店的财务是分开的。这反映了明代(  )

A.商业市镇大规模兴起B.已经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C.江浙商品经济的繁荣D.经营管理向近代商业演进

5.

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 参酌援引 。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这反映当时(  )

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6.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经济上的准备,开始集中国家的经济力量,为此实行了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一些当政的腐败势力渗入其中,把部分国家资本占据为官僚资本。据此可知(  )

A.民族工业面临阻力B.国民政府积极参与抗日C.国民政府官员腐败D.官僚资本均来源于国家

7.

有学者在整理抗日战争资料时发现:1943年《泰晤士报》指出 华北是中国前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里没有较大战争,中国军队也严重缺乏弹药,但这里却吸引了相当部分的日军人力。 这主要说明(  )

A.持久战是中国抗战的主要策略B.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变成主战场C.中国军队战略军需物资的匮乏D.游击战争得到部分西方媒体肯定

8.

1973年《关于接收来华留学生计划和留学生工作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对阿尔巴尼亚、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尽量满足,对亚、非、拉已建交的友好国家有重点地、少量地赠给奖学金名额;对欧洲、北美、大洋洲国家及日本一般不提供奖学金。此时的留学教育(  )

A.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B.为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

9.

奥古斯都在公元前18年和公元9年分别订立了《尤利法》和《巴比和波培法》,用来惩罚独身、无子女和通奸,并且对已婚和生育合法子女的罗马公民给予一定奖励。奥古斯都曾规定 凡是生育3个合法子女的妇女都有自主权 。这些法律条文的出台(  )

A.说明古罗马妇女地位普遍提高B.是基于生产生活和战争因素的考量C.促进了罗马城邦民主政治开展D.在适用范围上属于罗马万民法范畴

10.

17世纪下半叶,东印度公司每年给查理二世10500英镑。正因为这样,查理二世登基次年(1662年),便扩大了东印度公司的特权:增加东印度公司可运往国外的黄金数量额,准予该公司在印度组建军队、修筑堡垒。不久,查理二世又授予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设立造币厂的权利。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东印度公司的权利得到提升B.英国国王获得印度的统治权C.国家力量推动早期殖民扩张D.英国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

11.

美国最高法院在裁决是否允许公开所谓的 五角大楼文件 的案子时,站在报纸而不是政府一边。美国最高法院还裁决说,新闻媒体应该受到 第一修正案 的某些保护使之不受诽谤罪威胁,从而避免媒体业主因害怕受到诉讼和财产损失而不愿意对公共事务做充分报导。材料反映了(  )

A.最高法院拥有媒体审核权B.最高法院拥有较高独立性C.媒体影响最高法院的审判D.新闻自由在美国存在争议

12.

某一类音乐作品在内容上体现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塑造了民族英雄形象,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这一风格的音乐作品(  )

A.注重现实并揭露社会问题B.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C.祟尚感性并揭示精神世界D.受到近代科学技术启发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起初美国的税收是由包税人收取的。1683年,包税制被取消。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 凡未经议会允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任意征税,超出议会准许的时间或方式皆为非法 。1713年后大多数税都是通过政府雇员征收的。1714年,财政部又发展为财政委员会,负责监督向国库输送收入,从而实现了财政的国有化,建立起了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雏形。1782年形成了经济改革法案,把原先属于国王私人的财产重新界定为公共财产。1785年,税收管理重组为两个办公室,海关和税收事务委员,前者负责关税,后者管理土地税、财产税和1799年后的所得税。

——摘编自毕竟悦《政制转型与国家税收》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的确立,国家逐步展开了税收制度的修正与完善工作。在1952年讨论了中国当时的税制改革问题。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合理调整,简化合并,开辟新税,试办商品流通税……
在1958年之后,为了适应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和农村财贸管理体制的变化,中国在农村试行了人民公社财政包干办法,进而在部分城市试行了国营企业 税利合一 上缴办法。由于违背了经济规律,这些做法很快以失败告终。在整个税制改革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方面改造了农业税,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

——摘编自李顺求《中国税制改革的伦理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税收的变化并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税制改革的异同。(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个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发展变迁中会受到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长达两千年,对于中国古代的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不言而喻,儒家思想经历了孔孟、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学派的流变,每种流变都对个体意识的发展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时而促进,时而抑制,时而保守,时而反弹。从孔子的承认个体意识的存在,到孟荀时的有所发展,再到童仲舒和朱熹时代的限制和压制,后经明后期的短暂觉醒,最后重归理学的禁锢。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个体意识是不断变迁的,这种变迁也是深受中国古代正统思想地深刻影响的。

——摘编自李浩《儒家思想流变对中国古代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至少论证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币制改革,推行了法币政策。起初,我国一直以来用银两作为我国的货币,并且形成了银两和银元并用的局面。后来,南京政府当局实施废两改元的政策,成功地为1935的法币政策改革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上,美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公布了《白银法案》,操纵世界的白银市场,推动美国商品的出口。所以,原先的银本位制被南京国民党当局放弃,转而实行了纸币代替银元的货币改革,希望能够借此缓解国内当时经济异常困顿的局面。并且由于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和支出远远大于收入的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这也是国民党政府当局不得不于1935年11月实行了币制改革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国民党当局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实施了法币制度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摆脱当局的财政危机,挽救自己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姜乔乔《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和通货膨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作用。(9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1945年,创始人为一个国际性的世界设立了开放与合作的系统。这一系统发挥了作用,并健全球化得以出现。在这个新世界里,团体和个人越来越经常跨越国界直接互动,而不涉及国家。这有其危险性。犯罪、毒品、恐怖主义、污染、疾病、武器、难民和移民:都比以往更快、更多地往返流动。他们也更加清楚远方国家发生的不义和残暴,期望各国对此采取行动。但是新技术也为相互了解和共同行动创造了机会。如果我们要从全球化取其最佳而避其最恶,我们必须学会更好的治理,学会如何更好地共同治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政府或国家的消逝。正相反,国家必须加强。各国可以在基于共同规则和价值的共同机构中一同采取行动,从而彼此扶持,彼此加强。这些机构必须反映当代的现实,包括权力的分配。必须成为各国同非国家行动者,包括全球性公司合作的场所。

——摘编自科菲·安南《联合国秘书长千年报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 全球治理 理念提出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全球治理 理念提出的意义。(6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赵复,字仁甫,宋末元初德安(夸湖北安陆)人。赵复一到燕都,以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全部抄录给姚枢。赵复的名声也随之在燕都传扬开来,以致 学子从者百余人 。赵复回燕都,讲授理学,使身居相位的杨惟中听了也深受启迪,开始对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杨惟中与姚枢筹划,建立了太极书院和周子祠, 收集伊洛诸书,载送燕都 选取遗书八千余卷,请复讲授其中 。杨惟中等选拔 俊秀之有器度者为道学生 ,接受赵复等儒师的教育。赵复在太极书院讲学日久,声誉日增,河北一带, 游其门者将百人,多选材其间 。赵复于教书讲学以外,还著有《传道图》《伊洛发挥》《师友图》等,但都未能流传下来,从《元史》中可以看出,《传道图》主要是叙述从伏羲、神农、尧、舜、禹到孔子、颜回、孟子,再从孔孟直到宋代的周程张朱这一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实际上是一部经学发展史。

——摘编自吴志根《元初北方理学的传播者赵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复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复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