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3.2020届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0年 题数:25 浏览数:988

一、单选题

1.

晁福林认为: 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 材料中的 赞同(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2.

美国学者钱存训认为 到公元3或4世纪时,书法已成为一种(自觉的)特殊的艺术形式 , 这是建立在 平滑和有吸收力的书写表面 基础上的。由此可知,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

A.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新B.得益于造纸技术的进步C.有利于印刷技术的进步D.始于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3.

元朝廷若直接利用二百多个路及直隶州(府),征集和控制各地赋税,自然会出现头绪零散纷杂等情况。尤其是腹里以外的边远地区,更显得鞭长莫及。而通过十个行省的综领督办,朝廷征集、转运各地赋税及对课税过程进行控制,就可以纲举目张,简便易行了。由材料可知(  )

A.最初基于经济目的设置行省B.行省制便于朝廷有效控制全国税收C.行省制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D.行省制便于简化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4.

明朝仇英所绘《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朝晚期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堪称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图》。下列有可能在下图中出现的场景是(  ) 

A.市中表演京剧的戏台B.出售珐琅彩的瓷器行C.市中心出售棉花的草市D.供新安商人居住的会馆

5.

1862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致上海道台的信函中称: 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 上述材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英国在华获得 领事裁判权 C.租界逐渐成为 国中之国 D.清政府已沦为 洋人的朝廷

6.

下表反映了1895—1910年中国纺纱工业的部分发展状况。据此推断(  ) 

时间

厂名

创办人

资本关系

1897

苏州苏纶纱厂

陆润庠国子监祭酒

苏州商务局筹款

1899

南通大生纱厂

张謇翰林院编修

领用官机,征集商人资本

1905

无锡振新纱厂

荣宗敬钱庄主

张石君洋行买办

1910

上海公益纱厂

祝大椿怡和买办

后改制为中英合资

A.纱厂的创立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建立B.创办者皆为儒学士大夫出身C.纱厂的创立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7.

10日,《汉口日报》曾以《俄国租界大事件?革命机关之暴露?炸弹与革命宣传品已被查获》为题,报道了昨天发生在本地的一起革命事件。该事件(  )

A.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B.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8.

在1922—1923年间,美国记者格蕾丝先后拍摄了80余张民国各界女性的照片,包括下图中的飞行员朱小姐。这些照片(  ) 

A.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观念普遍进步B.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关注C.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已有飞机制造业D.应该拍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9.

1937年8月22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少将旅长的蔡炳炎从常州奔赴前线前,写信给妻子: 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此时(  )

A.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B.武汉会战结束,中国丧失大半国土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合作抗日D.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正在筹建 伪满洲国

10.

毛泽东在1949年11月发表的《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 在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 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 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 该指示(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B.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C.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D.推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

11.

1953年朝鲜停战后,为了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缓冲地带,对亚洲国家增信释疑、改善周边环境以维护国家主权,中国政府(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率先改善与日本的关系C.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D.积极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12.

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 有意 无意 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 有 意 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的那些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

A.《红楼梦》中关于清朝服饰文化的记载B.《史记·商君列传》对商鞅个性的描述C.《人民日报》关于某地粮食产量的报道D.蒋介石叙述西安事变的《西安半月记》

13.

《十二铜表法》规定: 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 这一规定主要(  )

A.维护了罗马帝国统治B.保护了平民基本利益C.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D.限制了罗马贵族特权

14.

1521—1534年间,马丁·路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出德文版《圣经》, 因语言通俗易懂,该译本多次出版、大量印刷,并广为流传,成为欧洲宗教音乐的重要 来源。据此可知(  )

A.宗教改革实现了德国民众思想统一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C.印刷术是宗教改革深入的充分条件D.教皇的权威己被彻底颠覆

15.

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  )  

A.入侵我国海疆并且最早殖民领土B.设立具有垄断性质的东印度公司C.拥有数量庞大的商船和近代工厂D.在北美的加拿大拥有大块殖民地

16.

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

时间

数量

财富来源

占有社会总财富%

1861年前

仅有几人

主要是大农场主

36%

1892

4047

财富继承34 ,其他多集中于制造业、商业、铁路业

96%

(数据来源: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
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

A.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B.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C.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D.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

17.

1976年,美国总统福特以支出超出控制为由否决了(国会)对卫生、教育等部门的拨款议案,导致政府部分关闭。不久,国会推翻了福特的决定,拨款法案生效。该事件表明(  )

A.总统对政府缺乏有效制约B.国会对美国有绝对控制力C.总统与国会之间权力制衡D.立法判例填补了司法空白

18.

1721年,为纪念一位具有 思维的近乎神圣的力量 特有的数学法则 的国民,英国为他举行国葬。该国民(  )

A.加速了启蒙运动的发展B.延伸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C.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D.有力地挑战了神学创世说

19.

斯大林说: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由此可推断(  )

A.斯大林准确预见到了二战的爆发B.优先发展重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
C.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指英日的工业化之路D.苏联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0.

二战后某国际协定旨在通过投资, 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恢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 ,并 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 。该协定(  )

A.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B.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C.最初致力于亚非的经济恢复D.规定各会员国的货币汇率一致

二、材料阅读

21.

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几经调整,但因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封闭、内向、保守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遂产生深远的后果。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清初海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也成为当时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三,藩中平南王尚之信降,粤东底定。康照二十二年六月,清廷统一台湾。浙、间、粤等省地方大吏及派往沿海各界之官员俱主张开海贸易。康照二十三年九月,康照帝以有益 闽粤边海民生 为念而降旨重开海外贸易。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春》

材料二 种种迹象表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包括康熙这样的明君,对于当时世界的大势,对于发展外贸与正在崛起的西方各国展开商业竞争,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传统的内陆文明与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处处以防范为主,所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加以提防。

——樊树志《国史概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调整海外贸易政策的背景,并指出其着眼点。(6分)
(2)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调整的脉络、特征,并据材料二分析其制约因素。(7分)

三、开放性试题

22.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不断演变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的 天下 秩序中, 华夷之辨 一直是区分中原群体和周边有待 教化 群体的重要概念。1643年钟始声编纂的《辟邪集》则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 夷族 夷类 ,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 以夷变夏 。鸦片战争前后, 的用法更是成为中英交涉争议的焦点之一。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 夷务 随后也改称为 洋务 ,但直至,895年,邓华在上光绪书中仍称列强为 外夷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致,彻底击碎了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华夷之辨 的观念,从而发出了解西方的强烈愿望。但在很长时问内,绝大多数国人仍然只承认西方不过是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略比中国高明,而不愿正视清王朝上层建设的落后。

——杨理沛《严复话语中的西方形象

材料三 中国的西方形象是中国时西方的形象诠释,也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晚清西方形象背后包含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观念代表着晚清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民族国家的设计,它预示和启迪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重大的社会变革活动,规约了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罗爱华《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初期清政府对西方称谓由 变为 的本质及其原因。(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的相关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提炼观点,并从特征、成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四、材料阅读

23.

(10分)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之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时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形成声势浩大的规模抗争。这样的斗争如果缺少有序的组织引导是难以开展起来的。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五四爱国运动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并使中国人民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打破了对外国侵略者的幻想,进一步看清了封建统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附庸的面目,开始认识到必须推翻他们的统治。毛泽东指出: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摘编自齐卫平《10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五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说明五四运动性质的多重性。(3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 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 的表现。(7分)

24.

二战后,英国国内有关欧盟(欧共体)的辩论,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一体化对其主权的威胁和破坏。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被提上议事日程,法、德等国组成具有超国家集权性质、以政治一体化为最终目标的欧共体并获得成功,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英国被迫作出反应,于1960年与丹麦、挪威等七国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之对抗。该联盈属于政府合作性质,但仅限于经济一体化,它体现了英国根深蒂固的一体化理念。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但其始终是欧共体内一个难于合作的伙伴,甚至愈益变得孤立和边缘化。

——摘编自王鹤《论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评析英国政府对欧盟政策》

材料二 短期内,英国脱欧已触发了其国内政治的变更,加剧了国内政治的碎片化。脱欧公投所凸显的经济、社会和地区之间的分裂不仅需要长时间去弥合,甚至可能影响英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完整性。脱欧也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并对欧洲一体化的路径和前途产生深远影响,激发了欧盟范围内疑欧政党的反弹,改变内部的立场平衡并加剧欧盟发展的方向之争。脱欧的冲击效应是长期的,尤其时欧盟未来一体化发展,以及对国际政治格局走向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

——摘编自金玲《英国脱欧:原因、影响及走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对欧盟(欧共体)政策的变化及其实质。(2分)
(2)有学者说 欧盟目标与性质的双重性,与英国一体化理念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英国脱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论证。(7分)
(3)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脱欧产生的影响。(4分)

25.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童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由于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大变化,加强了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而相应的资源却没有相应地向城市集中,就必然出现城市基础设计不足和组织混乱,即 城市病 。城市居民大都是刚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农村的那种散居所养成的习惯还没有改变。如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波洒,不少城市居民还保留着养猪的习惯,到处都是猪圈,但当时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刺激城市化的具体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 城市病 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化、城市化与 城市病 之间的关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