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无论是夏代发端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还是商的
“当于民监
”,无论是西周的天命来自于民众的意志,还是孔子的
“仁者,人也
”,或是孟子的
“仁者爱人
”等等,都说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国家保留了原始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
“亲亲
”和
“尊尊
”的宗法联系。
——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中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以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理好改革
“最先一公里
”和
“最后一公里
”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等言论均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话语转向。
——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倡导
“民本
”思想的目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
“民本
”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的依据。(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