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14]〖2014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64 浏览数:170

一、单选题

1.

《礼记·王制》记载 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2.

右侧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围剿公田 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14】〖2014名题分解〗

A.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C.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这反映出明代(  )

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

4.

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 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域经济差异B.自然灾害C.封建经济制度D.地主势力膨胀

5.

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缓解C.自耕农逐渐衰退D.土地兼并得以缓和

6.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 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以上言论表明,班固认为财富分布不均的根源在于(  )

A.豪党之徒兼并土地B.社会风气过度奢靡C.徭役负担过于繁重D.权力介入经济过程

7.

《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 郤绮夺夷阳五田 郤犨与丝矫争田 晋郤至与周争堠田 (注:横线“ ”上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8.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 田少而值昂 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徽州富商 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9.

《吕氏春秋》写道: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B.铁犁牛耕 已经普遍使用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10.

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  )

A.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B.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C.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D.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

11.

《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 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田50亩值5000。用牛2值5000。 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

12.

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

13.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C.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14.

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15.

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

A.开始实施均田制B.免除百姓的徭役C.建立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6.

《文献通考·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说: 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是(  )

A.两税法实行,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C.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D.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17.

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大量的土地租金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B.流民问题严重危及政府管理C.土地兼并缓和有利于改善百姓民生D.保护私有产权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18.

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 典卖 ,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 豪民图谋小民田产 ,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 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 ,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  )

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19.

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 诸色户计 ,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

20.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21.

《商君书·垦令》: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

A.稳定物价B.严禁流通C.抑制商贾D.提倡节俭

22.

北宋首创 钞盐法 ,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 榷货务 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  )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23.

据史载,隋朝时期, 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 。材料表明隋朝(  )

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D.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24.

司马迁认为政府的商业政策应是 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由此可见他主张(  )

A.商业发展应顺其自然B.工商皆本C.应取消商业竞争D.政府应对商业进行引导

25.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重视灌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D.重农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古代历代经济的发展

26.

西汉高祖 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北宋允许商人中 奇才异行者 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7.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D.国家推行 海禁 政策

28.

《汉书·食货志》称: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据此判断统治者最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整顿吏治B.削弱王侯C.重农抑商D.农商皆本

29.

(2010·淮北高三二模) 探寻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如图),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生民之本,要当稼而食,桑麻以衣 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30.

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1.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重农抑商 海禁 政策的推行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加紧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32.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海禁 政策  ②重农抑商  ③盐铁官营  ④夜市出现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3.

有学者论: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

A.盐铁官营制度B.海禁 政策C.商帮的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

34.

嘉庆二十二年,清廷谕令皖、浙、闽三省巡抚, 所有贩茶赴粤之商人……永禁出洋贩运 别经发觉……除将守口员弁严参外,并将该巡抚惩处不贷 谕令 所体现的经济观总受到时人批评,其批评依据合理的是(  )

A.茶叶出口可缓解国内市场压力B.参与交流以推动制定经贸规则C.发展外贸可适当增加财政收入D.贸易保护并不能消除市场竞争

35.

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 通番禁令 ,规定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清朝顺治年间颁布 禁海令 ,又颁布 迁海令 ,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对外航海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阻止了列强侵略中国

36.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7.

从右示材料可见当时(  )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14】〖2014名题分解〗

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38.

乾隆时期,南洋一带经常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如荷兰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制造的 红溪惨案 ,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反感;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如(澳门)也经常有洋人犯案,使一向厌恶司法纠纷的清政府不胜其烦。于是,1757年乾隆南巡回京后,实行 一口通商 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 一口通商 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C.对西人制造事端恐惧D.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39.

清政府 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 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 。其影响是(  )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40.

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丁弹压、稽查。材料反映的贸易政策(  )

A.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一直严格执行B.严厉打击了国内的民间贸易
C.初衷是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D.不利于我国民间进行资本积累

41.

有关清政府 闭关政策 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 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 自卫说 更正确

42.

《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 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永乐一年(1404年)又 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43.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44.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这说明(  )

A.清朝统治者的不自信B.君主专制下的失策C.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D.清朝严格实行海禁

45.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 地多烟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 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A.农业经济衰退B.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C.种植粮食的收入超过种植烟草D.粮食紧缺

二、材料阅读

46.

(20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漕运行海道,江南运河仍疏浚维修不断,黄河以北的运河,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但至三十年始裁漕督,全废河运。

——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6分)

47.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

时期

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 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

1840—1860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

1895—1900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国入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4分)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6分)

4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 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 洋货 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 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

茶叶

生丝

1840年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6

7010

13220

1854

14122

62896

1871

1022159

126000

——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 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4分)
(3)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3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2分)

4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885年时,英国对外资本输出为13亿英镑,到1913年它的对外投资总额已达40亿英镑,相当于当时英国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英国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

——摘自孙岗《殖民地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对英国的不同影响》

材料三 (英国)大学中所认为不可少之智识,唯熟读拉丁希腊之古文学,而无批评之精神;所谓佳文无非引经据典之刻板文字而已。故英国最初之科学,其进步也,初与学制上之教育机关无涉,且为老师阶级与教士阶级所切齿痛恨者。……关于此点,德人较胜。德国之 学者 对于新学未尝仇恨,颇能听其发荣滋长。德国之商人及制造家亦与英国不同,初无轻视科学家之意。盖德国商人以为智识者乃一种有需于栽培之收获,吾能以肥料养之,则他日收获宜更丰盛。

——摘自【英】H.G.韦尔斯《世界史纲》

请回答:
(1)列举18世纪末直接推动美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两项本土重大技术创新。(2分)
(2)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教育制度和对外政策方面,概括分析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在经济侵略方式上产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制造业的衰落之间有何关联?(4分)
(4)有人说 法拉第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但却未能改变英国的命运 ,请解释其涵义。材料三中,韦尔斯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何种解释?(4分)

5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泉州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400年鳌头的 东方第一大港 、与亚历山大港齐名,联合国唯一认定的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名气遍布全球。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嗣后又设来远驿,以接待贡使和外商。元代,泉州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至近百个,其贸易范围仍以通西洋为主。当时泉州港是国际重要的贸易港,也是中外各种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进入明代,由于明政府施行了严厉的 海禁 ,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对外贸易受到极大限制。清代,在清初战争和海禁、迁界的影响下,泉州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港口的繁华已烟消雾散,城市也凋零殆尽,泉州港走向衰落,变成地方性的小港。

——摘编自《泉州网》

材料二 阿姆斯特丹最早的港口活动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阿姆斯特丹港于1342年首次被记载,见于阿姆斯特丹获得城市权的相关资料中。在荷兰黄金时代,阿姆斯特丹港发展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重要港口。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港,港内船桅林立,岸上堆满货物,一派繁荣景象。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享受着源源不断的海外财富时,精明的荷兰商人迅速加入海外贸易竞争,阿姆斯特丹不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还是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中心。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泉州港和阿姆斯特丹港的异同。(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崛起的主要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5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 欧洲奇迹 ,几乎完全是一种 历史的偶然 。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 根本性的突破 ,才使西欧胜出。伦敦附近有大片露出地表的煤层,市区内对煤需求量极大,并有一批从事马达、蒸汽机等机器改良的工匠,对发展煤业极有助益。反观中国,煤藏量最丰富的地区是陕西,距离长江三角洲超过一千英里。另一项 突破 是指新大陆等殖民地的开发与利用。新大陆不断增加的出口商品如矿物燃料、糖、棉花、谷物、牛肉、木材等,缓解了西欧土地资源的紧张程度,否则,英国也会像东亚一样走上劳动力密集的道路, 结果可能会使某些突破(如工业革命)不可能发生 。总之,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这个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 大分流 ,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一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摘编自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材料中关于 大分流 的观点。(13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5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 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 ,但是只 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 …… 康熙五十九年规定: 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 乾隆二十四年规定 禁丝觔贩卖出洋 。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材料二 近代工矿业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只是部分年份,价值单位:千元)

年份

矿产

半制品

制成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893

——

——

51644

177

96945

4524

1903

796

767

57208

40250

109788

26566

1910

1300

3116

77760

70599

168092

40513

1920

7426

23415

69564

103466

262882

70060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1.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3.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政府在限制海外贸易方面的举措(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清政府的这种政策所带来的后果。(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情况。(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三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3分)

53.

(12分)
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 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 …… 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 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 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 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 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 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5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4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3分)

54.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我国史学工作者着力最多、争议最大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传统——现代性 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从20世纪出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儒学阻碍资本主义兴起的观点一直到当代的西方现代化理论,都为这一研究取向提供了理论支持。

——摘编自《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从情感基础来说,这种 资本主义萌芽情节 可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们的民族心态的表现。……如果我们尊重事实,不把资本主义视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自然也就不必到历史中去苦苦地寻找中国资本主义的起源了。

——摘编自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如何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传统因素有哪些。(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这种 资本主义萌芽情节 可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们的民族心态的表现 这句话的理解。(4分)

55.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请回答:
比较礼单一、二,提取两项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0分)

56.

15世纪东西方涌现出两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哥伦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二 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蚓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 郑和 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1)全球化进程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的理由是什么?(6分)
(2)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较,郑和下西洋更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梁启超曾感叹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0分)
(3)二战后世界经济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发展趋势加快,为什么?(8分)

57.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被加工成半成品的药材和食糖,尤其是香料。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R·R·帕帕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摘自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三 1800—1900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1

342

532

613

62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洲商品销往欧洲的古老商路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结论体现了研究者怎样的历史观?(2分)
(2)在17、18世纪,推动欧洲从传统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因素中,除了材料二所提到的新航路开辟之外还有哪些?(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个例子)(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

五、开放性试题

58.

中国古代人们的身份地位、财富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中国,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以剥削农民剩余劳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富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虽然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公有制土地所占的比例有时相当高,因为历次农民战争造成的土地重新分配,使得土地兼并过程不断反复,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比例在周而复始的变化,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
材料二 比较其他文明,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具体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且有制度性保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 商鞅变法 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姜义华《自信的根基》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 土地流动的历史影响。(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 身份地位的流动性 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愿动力 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说理清晰)(6分)

六、材料阅读

5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遁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材料二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制,故工细而价廉,且成功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率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互相之间的伤害。……虽然在这一社会中,没有人负有任何义务,……但是社会仍然可以根据一种一致的估价,通过完全着眼于实利的互惠行为而被维持下去,……每当相互之间产生愤恨和敌意的时候,一切社会纽带就被扯断。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前期的有识之士为应对此问题所做的努力。(8分)
(3)经济侵略和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的现实意义。(3分)

60.

(20分)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 奉行天道 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美国社会也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纽约、芝加哥等在20世纪初人口已超过百万,1910年一个委员会对纽约及其他城市情况作过调查,所有的房间中,三分之一的住着两个人,其余三分之二则住有3人以上;费城和圣路易斯其排水系统总长度仅相当于这两个城市街道总长度的一半多一点。而新奥尔良和莫比尔等城市依旧大部分靠露天排水沟排泄污水。各种族、民族以同质形式居住在特定的街区,彼此间以拼图形式存在。据有关资料,从1880年到1890年,全国犯罪率上升了80%,大部分案件都发生在城市。

——摘编自《美国城市化进程探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 开始消散 的主要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61.

(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32题)—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清潮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要避免 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 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5分)
材料二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 经济学之父 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 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6分)
材料三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试题5】〖名题分解〗
(3)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5分)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4分)

6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皇室生活的奢华习气自北宋中期开始从上到下感染到黎民百姓,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东京处在时尚中心,俨然一座消费或寄生的城市,为了满足种种消费需求,城市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相应的商业、服务业项目,如商店、酒楼、饭馆、瓦子等,沿街分布,从而使完整的街市得以形成。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材料二 直到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1650年代英国内战后,利物浦的贸易和居民人数开始缓慢增长。踏入十八世纪,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超过了同爱尔兰和欧洲的贸易,利物浦开始发展。而奴隶贸易的利润帮助该市迅速繁荣起来,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同时这里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地区之一,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到十九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利物浦的人口继续快速增加,最终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利物浦》

材料三 上海英租界是最早的租界,1845年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划定,1863年与美租界合并而成上海公共租界,租界内实行自治管理,不由英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租界因享有公民领事裁判权,中国政府不能轻易干涉租界内部事务,难以对租界内的行为进行司法活动,要从租界引渡犯罪的公民就会很困难,这个特点也往往令租界成为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或战争时期平民的最佳避难场所。

——摘编自搜搜百科《外国租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造成东京市坊分离制度破坏的因素并指出其根本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利物浦城市发展的因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公共租界出现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4分)

63.

(30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对于绝大多数生产者来说,换取白银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和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许多人日常生活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白银之类的贵金属在这里基本上成为一种权力、礼仪象征物,恢复其物质的特性,丧失其货币的功能。

——(据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等整理)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日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日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材料三

(1)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导致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2分)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为什么输入中国的白银基本丧失了货币功能?(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经济思想。(6分)并据此评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任评一项)。(6分)
(3)据材料三,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8分)美国学者科斯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由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的,从1978—1984年这一时段中任举一例佐证该观点。(4分)

64.

古往今来,看似 另类 的人和事往往代表着新事物的产生,有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异域碑文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上有一方用汉语刻写的碑文,献碑者是中国宁波知府毕永绍,撰文是另一官员徐继畬,碑文写到: 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竹笋,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首哉! 1867年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曾对献碑者专致谢意。可清政府对地方官称颂夷人、献媚夷酋十分恼火,遂将徐继畬、毕永绍罢官。

——据张建伟《近代化细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徐继畬等人举动 十分恼火 的原因?(6分)
材料二 状元办厂经商
状元经商,估计是唐朝开科以来最大的笑话……清末状元张謇于1895年(发出 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了结于此 的感叹后)宣布弃官经商,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筹办大生纱厂,后来发展为 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张謇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铿锵响亮。

——摘自薛金福、詹志方《公司的力量》

世人皆言外洋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

——张謇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张謇下海经商是 唐朝开科以来最大的笑话 ?(4分)促使他弃官经商的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三 公务员下海
1984年10月,广东顺德人潘宁辞去容奇镇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成立了一家乡镇集体企业 珠江冰箱厂 ,生产 容声 牌冰箱。五年后全国冰箱市场形成 北海尔、南容声 的双雄格局。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中专程到厂视察,发出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 的邓氏格言。1996年更名为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并成为全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摘自新浪网

(3)据材料指出潘宁所办企业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