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18]〖2014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62 浏览数:154

一、单选题

1.

《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 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

2.

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3.

《论衡》中记载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 的思想B.靠天吃饭 的观念C.不误农时 的思想D.精耕细作 的特点

4.

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
①推广牛耕  ②修建都江堰  ③开凿灵渠  ④商鞅变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

5.

犁是农耕的主要工具之一,它的出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由人来耕作的石犁B.战国时期的铁犁没有犁壁,能松土、翻土、作垄,但构造比较简单
C.秦朝统一岭南后,犁耕方法随即推广到珠江流域D.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和犁壁,可自动调节以适应深耕浅耕需要

6.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最早采用铁犁牛耕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工程形成网络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7.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 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铁犁牛耕——推行均田制B.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工业革命发展——妇女角色改变D.袁世凯掀起 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兴起

8.

《后汉书》有载(工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早,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9.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重视灌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D.重农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古代历代经济的发展

10.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11.

隋唐时期的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为世人称道,联通各地的交通网基本形成,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政府开始大规模交通建设C.运河沿线形成了工商业市镇D.连接域外的海路交通线正式开通

12.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
①郑国渠  ②都江堰  ③白渠  ④灵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汉代(  )

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14.

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

15.

北魏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分配北方无主土地恢复小农经济B.刊印《齐民要术》推广生产经验C.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D.创制翻车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

16.

下表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   

历史现象

原因

A

 “置市令,掌百姓交易之事

 “唐都长安夜市宜令禁断

B

 唐朝时兰州与河西走廊诸城以中转贸易为主

 唐朝始开通陆上丝绸之路

C

 扬州、越州在漕运粮食布帛以满足唐朝军国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

 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

D

 唐朝后期益州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成为大都会

 唐蜀郡太守开凿了都江堰

17.

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18.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19.

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 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 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

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D.不再坚持 重农抑商 政策

20.

《诗经》: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材料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1.

《北史·苏绰传》: 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22.

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 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 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C.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D.实行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的政策

23.

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 《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24.

《吕氏春秋·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25.

中国古代民谣: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26.

历史上的四川是人杰地灵的 天府之国 ,是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哪些材料可以用以研究宋时的四川(  )
①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粮仓
交子 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四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苏轼的文学成就可以作为当时四川文化发展的研究资料
④《蜀道难》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四川的交通状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②③

2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列表格中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

社会发展

A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B

经典力学体系创立、蒸汽机的改良

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电磁学理论的突破

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D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28.

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 深耕易耨 ;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 多粪肥田 长斗石,取上种 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29.

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B.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D.政策导向

30.

某古籍记载: 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  )

A.曹魏B.唐代C.宋代D.明清

31.

“……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 这个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B.都江堰C.坎儿井D.灵渠

32.

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 打捕 ,女人意为 煮娘 。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  )

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B.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C.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D.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33.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34.

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 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 。这个朝代可能是(  )

A.西汉B.唐代C.北宋D.明代

35.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36.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  )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37.

(A卷)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表反映了(  )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

38.

下表为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由此可知(  )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

户数

68093

19190

55404

14062

34381

13513

12330

30754

477

元和

户数

100808

38618

91129

46116

41025

18047

18000

35571

889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江南经济得到一定开发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江南农业比工商业发达

39.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  )
①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④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A.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②④

40.

19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受到议会制约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B.中国经济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C.生物学界与物理学界的科学革命轮番上阵D.巴尔扎克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41.

某文科班同学开展关于 唐宋婚姻 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分析,唐宋时婚姻发生变化的因素是(  )
小组一: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小组二:郑樵《通志》: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小组三:在宋代,富商取宗室女的现象已司空见惯
①世家大族的衰落 ②科举制的发展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民族融合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2.

下列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此表能够直接说明(  )  

地区

 时代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西汉

153

101

136

东汉

160

42

124

1399

981

2587

北宋

214

138

236

南宋

272

148

227

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B.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

43.

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 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 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战后签订的这一 和约 (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 合法化 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44.

阅读下列图表(  )

A.汉代以前经济发达地区在关中B.迟至先秦,当时的人们对各地经济发展才有了一些了解
C.江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D.土壤情况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条件

45.

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比例

人口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二、材料阅读

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 地球日 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会议 ……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 可持续的发展 。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 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 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 环境与发展 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加快环境保护进程的因素及对我国的启示。(15分)

47.

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

——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材料二 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 等贵贱,均贫富 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为什么有这种 冲昏头脑 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年份

1913

1927

1932

1940

1950

谷物产量万吨

8600

7683

6987

8585

8500

——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2分)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 集体农庄 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5分)此后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2分)
(4)例举苏联农业政策模式对我国哪些农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业政策领域出台了哪项重大改革措施?(2分)

4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当伯利克里和艺术家们开始美化雅典时,他们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雅典卫城。在雅典城迂回曲折的街道两旁,雅典人简朴的住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多是一层或两层的平顶屋。市场是雅典人选行贸易和社交活动的中心,市场旁边是一些有名的门廊或回廊,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雅典公民大会在卫城西侧的普尼克斯山上召开,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那里的露天剧场上,我们仍能看到伯利克里向民众发表演讲时站的讲台,以及后面的主席团座位。

——(英国)J·C·斯托巴特《光荣属于雅典》

材料二 紫禁城整体布局依据天文原理,全部按照南北轴线方向排列,以反映宇宙的无上权威。总的规划和所有细节设计,都是为了让走近或进入各道城墙和庭院的人心生敬畏并留下难忘印象。……它那壮观的庭院,它所有建筑物的屋顶轮廓之优雅和建筑学上之气势,还有大量使用的彩色釉瓦,使它无论在美学上还是在象征意义上都无与伦比。

——(美国)罗兹·墨菲《亚洲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述雅典卫城与中国紫禁城的不同特点及分别体现的政治理念。(8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种政治理念产生的根源。(4分)

4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第一步完成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中晚期。此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与西方不同,中国此时正处于清朝封建统治晚期。
(1)简述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的经济状况,并指出中国和西方各实行什么经济政策。(10分)
材料二 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不是一次一般的经济危机,而是美国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中的许多问题,都是不能再仅靠市场的自我调节得到解决的。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面对危机时如何 自我调节得到解决的 ?调节解决过程中如何体现保护劳工权利的?(5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的经济政策和列宁的 新经济政策 许多一脉相承之处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
(4)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材料三 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 新经济政策 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邓小平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
(4)回答经济政策与国情的关系,善于学习各国经验等方面回答。

5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885年时,英国对外资本输出为13亿英镑,到1913年它的对外投资总额已达40亿英镑,相当于当时英国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英国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

——摘自孙岗《殖民地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对英国的不同影响》

材料三 (英国)大学中所认为不可少之智识,唯熟读拉丁希腊之古文学,而无批评之精神;所谓佳文无非引经据典之刻板文字而已。故英国最初之科学,其进步也,初与学制上之教育机关无涉,且为老师阶级与教士阶级所切齿痛恨者。……关于此点,德人较胜。德国之 学者 对于新学未尝仇恨,颇能听其发荣滋长。德国之商人及制造家亦与英国不同,初无轻视科学家之意。盖德国商人以为智识者乃一种有需于栽培之收获,吾能以肥料养之,则他日收获宜更丰盛。

——摘自【英】H.G.韦尔斯《世界史纲》

请回答:
(1)列举18世纪末直接推动美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两项本土重大技术创新。(2分)
(2)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教育制度和对外政策方面,概括分析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在经济侵略方式上产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制造业的衰落之间有何关联?(4分)
(4)有人说 法拉第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但却未能改变英国的命运 ,请解释其涵义。材料三中,韦尔斯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何种解释?(4分)

51.

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 上农 ,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8分)

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棉纺织革命与世界市场
材料一 先在英格兰发生,很快就席卷整个欧洲的棉纺织革命,事实上首先是对印度工业的模仿,然后作为一种报复,赶上并超过印度。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光绪十二年《遵化通志》记载:洋线盛行以来,价廉易售,玉(田)丰(润)产棉之境苦难销运,种棉倍少,纺线织布亦鲜利益,多至辍业。
中国 世代传习 与英国 专利保护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1624年英国制订专利法(当时称为 垄断法 )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 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 。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 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据《大国崛起》《为什么175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首先发生于英格兰的 棉纺织革命 主要成就是什么?(2分)对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传习有何影响。(2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四中 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 有哪些?(2分)分析材料说明 垄断法 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三、开放性试题

53.

近代社会变化导致中国传统城市大都走向了衰落,而新兴城市走向发展。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扬州散记》

材料二 前近代时期,扬州虽然存在着庞大的商业资本(盐商),但却无法发展到像17—18世纪欧洲那样的商业体系。首先盐业是由官府垄断的,盐商的活动与其说是私人企业经营,还不如说与包税制度具有同样的性质。其次,盐商富豪们所获得的利润和财富并未再投资于新的商业和工业企业之中,而是往往转变为各种非经济的用途……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处于依附地位,成为半殖民地。由此导致中国城市的畸形发展,上海等部分开放城市依附于西方世界,得到快速发展。……上海开埠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的工业、商业、贸易和金融中心,……苏、杭、扬等传统工商业城市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中逐渐居于从属地位。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曾对亚得里亚海北部的两个港口城市即威尼斯和的里雅斯特的兴衰进行比较分析,他指出 威尼斯是一个属于回忆的城市,而的里雅斯特则像美国一样,它的优点是没有任何过去的包袱。

——马克思《奥地利的海外贸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唐朝扬州繁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什么?(3分)
(2)清朝时期在扬州从事盐商活动的主要是哪一商帮?依据材料二指出,限制其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扬州、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为例,对 时代与城市 这一主题进行论证。(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四、材料阅读

54.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4分)
材料一 (中国政制)速臻 文明 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牲;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4分)。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4分)。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2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 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 (6分)。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55.

(20分)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 奉行天道 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美国社会也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纽约、芝加哥等在20世纪初人口已超过百万,1910年一个委员会对纽约及其他城市情况作过调查,所有的房间中,三分之一的住着两个人,其余三分之二则住有3人以上;费城和圣路易斯其排水系统总长度仅相当于这两个城市街道总长度的一半多一点。而新奥尔良和莫比尔等城市依旧大部分靠露天排水沟排泄污水。各种族、民族以同质形式居住在特定的街区,彼此间以拼图形式存在。据有关资料,从1880年到1890年,全国犯罪率上升了80%,大部分案件都发生在城市。

——摘编自《美国城市化进程探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 开始消散 的主要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5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18】〖2014名题分解〗
(1)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6分)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2)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10分)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材料三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 一法度衡石丈尺 之语。
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 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 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 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8分)
(5)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土文物在历史研究中对文献资料的作用。(4分)

57.

(20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象动脉之于身体那样,它的畅通与滞塞,往往都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它是指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元代漕运河运、海运并举,而以海路为主。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朝规定漕运全部经由内河,停止海运,漕运全由运河承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占道,运河淤塞,朝廷存在河运海运之争,但还是河运一派占优势。明清漕运有州县 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 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 吞艘行数千里之运河,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淮安通坝验米有费,丁不得不转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 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

——根据《运河史话》资料整理

材料三 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漕运行海道,江南运河仍疏浚维修不断,黄河以北的运河,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但至三十年始裁漕督,全废河运。

——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的客观原因,指出明清时期漕运方式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阶段漕运方式变化给明清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6分)

58.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徙的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90万人之多。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
材料二 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
材料三 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 精英出走 ,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9分)
(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59.

(30分)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和科技是重要的推动力。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通商海港分布一览表

杭州江帆海舶,蜀商闽贾,水浮陆趋盛极一时;明州风帆海舶,夷商越贾一,纷纷至此,海陆珍异所聚,番汉商贾并凑。

 

——王象之《舆地纪胜》

(1)概括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12分)
材料二 16—17世纪的英格兰和同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在经济领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个地区在人口结构、资源利用、资本积累方式上都无比的接近。但18世纪殖民地的突然获取,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英格兰摆脱了与中国江南同样艰难的生态制约,就此与世界其他地区 分流 ……近代经济学研究表明至少有四种性质不同的因素会促进经济的成长:一、劳动分工导致相对优势的商业扩张;二、由投资增加引起的经济成长;三、技术进步会优化资源促使经济成长;四、更有效的经济组织来提高产出。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2)请运用材料二中的观点解释为什么 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18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 ?(不得照抄材料原文)(12分)
材料三 党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十八届一中全会讲话节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现今经济建设可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6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12分)

61.

工商业的发展和政策、市场、经营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桑弘羊等人于公元前118年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 (三)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四) 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 ,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关于铁的专卖……据专家估计 当时役使了不少数量的官奴婢和罪人……此外还征用自由身份的民佚。 (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冶铁的技术也有空前提高,据专家断定 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 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贯,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也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种种迹象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评述两汉盐铁官营政策。(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外贸易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3世纪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原因。(4分)明清时期,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6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历史数据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
公元前220年(战国末年)估计2000万人 。
2年(西汉元始二年) 5959万人。
220—265年(三国时期) 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
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
581—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 。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 4844万人 。
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
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
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5883万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万人。
1651年(清顺治八年) 1063万人。
1741年(乾隆六年) 14341万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30148万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万人。
分析《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提取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