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2.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5 浏览数:778

一、单选题

1.

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曾侯墓地出土了编钟等青铜礼器。其中有一件青铜器铭文为 余【周】文王之孙……出邦(分封)于曾 。在曾侯宝和夫人羋加合葬墓中有一件青铜缶,上刻铭文 楚王媵随仲芈加 ,意为楚王将自己的女儿芈加嫁至随国。由此可以推断(  )
①曾国与随国都是由楚国所分封   ②曾国通过争霸战争灭亡了随国   ③曾国与随国很可能是一个国家   ④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

秦律强调 法治 ,规定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每个人都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同时又规定 同罪不同罚 ,同样的犯罪因社会地位不同而处罚有别。这说明(  )

A.秦律不成体系,相关规定充满矛盾B.秦朝的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C.军功爵制的推行维护了秦律的公平D.社会地位高的人均可免除惩罚

3.

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汉文帝五年至景帝六年

西汉初年施行放铸钱政策,准许民间自行铸钱。《史记·平准书》记载:吴王濞即铜山铸钱,富埒天子,又如邓通以铸钱,财过王者。

汉武帝时

取消放铸政策,铸币权收归国有。

A.放铸钱 的实施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经济实力B.取消 放铸 政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汉武帝收回铸币权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D.发行货币取代增加租税成为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

4.

如按照年代绘制文化发展演进示意图, 1和2应该顺序填写(  ) 

A.《离骚》 《九章算术》B.《论语》 《氾胜之书》C.《伤寒杂病论》 《齐民要术》D.《女史箴图》 《清明上河图》

5.

唐初门下省 掌出纳帝命 佐天子而统大政 。门下省官员如侍中、黄门侍郎等不仅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由此可见,唐初门下省官员(  )

A.审核诏书建言献策B.起草诏书负责决策C.统领行政分管六部D.擅权乱政专横跋扈

6.

《旧唐书》记载,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这说明唐朝(  )

A.全国各地的商业往来频繁B.海上丝绸之路往来频繁C.商业性城镇已经大量出现D.政府严格控制商业发展

7.

对下侧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描述准确的是(  ) 

A.分封制的推行巩固了西周统治B.秦朝在全国大规模推行郡县制C.西汉初期政府推行郡国并行制D.藩镇割据造成了五代十国出现

8.

北宋大儒程颐、程颢兄弟喜欢半日读经半日静坐,与佛门坐禅静虑相似。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受了佛教禅宗的启发,理学家近乎白话文的语录颇有禅宗风格。这说明(  )

A.宋代理学家排斥佛教B.儒学受到了佛学影响C.儒学与佛学合二为一D.佛学已成为思想主流

9.

唐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歌,到北宋词的创作兴盛,元朝时杂剧和散曲深受世人欢迎。对此发展趋势解释正确的是(  )

A.贵族阶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元B.文学平民化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C.开科取士有利于文学形式不断创新D.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学的创作

10.

解读下列文物信息,可以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①瓷器产品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②磁州窑生产已经具有了品牌意识   ③磁州窑产品主要是满足海外销售   ④瓷器生产工艺在元代达到了顶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

明成祖创立 内阁 ,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的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于是形成了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断(  )

A.阁臣位高权重,可比肩宰相B.阁臣辅助朝政,且便于控制C.内阁统筹政务,居六部之上D.内阁深受信赖,可遇事裁决

12.

万历年间,明政府专为两淮、两浙的盐商设立了商籍,以方便在外的盐商及其子弟参加科举,而不用返回原籍。这反映了(  )

A.明朝改变重农抑商政策B.明朝取消户籍管理制度C.商人享有科举考试特权D.政策调整适应经济变化

13.

在整个18世纪,英国对茶叶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从1684年的5箱增至1720年的40万镑,到1800年则又增长50倍。英国从中国购买的茶叶是中国市售茶叶的大约七分之一。这表明在18世纪(  )
①清朝政府已经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中国传统外贸商品在国际上仍有优势
③大量白银从海外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④英国由此控制了中国茶叶生产和销售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广东、湖南、江西从事运输、护商、旅店、商贩等业及依附为生者百万人失业。东南沿海从事从长江口到广州运输的商船等亦受到排挤,大部分破产歇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国内战乱破坏了社会经济B.外商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C.洋货倾销破坏传统手工业D.五口通商后外贸中心转移

15.

中体西用 是中国近代影响广泛的思想主张。其代表人物张之洞即认为 西学应世事,中学治身心 中学为本,西学为用 。下列主张与之一致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而西人之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
C.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于三代先王以行之D.欲避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

16.

若给下则年表命名,正确的名称是(  ) 

1861咸丰十一年

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

1865同治四年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1866同治五年

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1872同治十一年

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1876光绪二年

李鸿章派军官赴德学陆军,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1881光绪六年

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设电报局,请修铁路

1882光绪七年

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

1889光绪十四年

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A.洋务运动部分成就一览表B.李鸿章生平部分事迹一览表C.晚清教育发展部分成就一览表D.晚清军事工业发展部分成就一览表

17.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古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提供理论依据;古文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 微言大义 ,与孔子无关。康有为的这一著作(  )

A.恢复了先秦儒家经典真实的历史面貌B.提出了彻底否定儒家伦理纲常的主张C.冲击了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守旧思想D.论证了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变法目的

18.

某校学生制作了主题为 改革与革命赛跑 的时间轴,其中“? 处应填写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B.维新变法思想产生C.实业救国思潮出现D.提出三民主义主张

19.

有学者认为中国某历史时期具有 中国共和不能,不共和亦不可 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方面共和招牌已挂,但受社会条件限制,未能真正实行,故 共和不能 。另一方面,面对二十世纪的国际环境,当革命之后,中国已无君主立宪的可能,故 非共和不可 。这一时期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  )
①发动辛亥革命   ②发起二次革命   ③发动护国运动   ④发起新文化运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五四爱国运动的思想准备,而五四爱国运动则使新文化运动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并产生了新的面貌。新面貌的表现是(  )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白话文运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C.自然科学思想的成果得到推广D.更多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21.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依据这次会议的精神,中国共产党(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B.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C.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D.发动了湘赣两省边界的秋收起义

22.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 围剿 ,毛泽东和朱德指挥红军,以少数兵力袭扰和疲惫敌军,且战且退,主力部队集中隐蔽在根据地的纵深地带,寻机歼灭冒进深入之敌。这种作战方式是(  )

A.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B.分兵把守,御敌于国门之外C.短促突击,与敌主力进行战略决战D.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

二、材料阅读

23.

农业·农业思想·农村经济(20分)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关中平原已出现农耕活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奖励农垦的政策,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 天府 的誉称。郑国渠建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据司马迁记载,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
河北地区也是北方农耕起源地。安史之乱前,河北平原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区。唐前期运往长安、洛阳的粮食主要产于河北平原。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 避地江南甚众 ,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大批南迁。韩愈说: 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宋朝时出现的 苏湖熟,天下足 的现象,进入明代后,发生了变化。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 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 大约在15世纪,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 天下粮仓 已成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明末刊本的《地图综要》内卷 湖广总论 记载, 楚固泽国,耕稼甚饶,一岁再获……谚曰: 湖广熟,天下足 。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宜,非有他比。 于是, 湖广熟,天下足 的格局,取代了 苏湖熟,天下足 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①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下图中用箭头标明中国古代产粮中心转移的方向。(2分)
②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产粮中心发生转移的原因。(6分)
材料三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摘自《商君书·农战》

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但是,这属于先后次序之分,并非轻重、主次之分,尤其不能重此抑彼。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如果 僻处陋荒,去都会市场远,而道涂险,不便转输,虽有膏腴,亦将久弃 ,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 必待水陆路涂既辟 以推广交通为不二之要图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

(2)比较材料三、四中农业思想的同和异,分别说明两种思想主张的目的。(6分)
材料五 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渗透导致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其中,最早受到冲击的就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村经济结构。

——依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绘制

(3)从上图中任选两个阶段,说明土纱与机制纱比例变化及其原因。(6分)

24.

华夏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16分)

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①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②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

战国时期

③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④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序号( )和序号( )之间,说明理由。(4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7分)
材料二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月底,孙中山又在致蒙古王公电文中说: 汉蒙本属同种,人权原自天赋,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 同年,他发表演说指出,辛亥革命 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 满族统治其他各族, 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也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今者五族一家,于平等地位……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摘编自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变》

(3)依据材料概述孙中山的民族观,谈谈你的认识。(5分)

25.

历史研究·方法·史观(20分)
材料一 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 二重证据法 ,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王国维《古史新证》

(1)材料一阐述了中国古史研究的什么方法?说明其作用。(4分)
材料二 下图为西周中期青铜器燹(音xian)公盨(音xu,盛谷物的礼器)及其铭文拓片,铭文开首写道: 天命禹敷土,掘山浚川……”意为 上天授命大禹治水,大禹凿开大山,疏浚河道……”。
材料三 写于夏、商、西周三代、编订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曰: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材料四 《诗·长发》曰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2)指出材料二、三、四的史料类型。对照上述三则史料中的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你还有什么发现?(6分)
材料五 有学者认为按照唯物史观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应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真正的主线, 现代化进程在近代中国虽然在缓慢地进行, 却从来没有居于主导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以上观点。(10分)(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