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1.2019年11月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17 浏览数:1094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  )

A.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C.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D.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

2.

汉代存在着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今文经学认为《六经》为孔子本人所作,治学倾向于阐发微言大义,古文经学认为孔子 述而不作 六经皆史 ,倾向于研究《六经》本意。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持续了200年之久。古文经学之争说明(  )

A.百家争鸣得以恢复B.董仲舒新儒学排斥今文经学C.三教融合已现前奏D.儒学地位的确立是重要诱因

3.

在唐代,中书省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并允许 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五花判事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旨在避免决策失误C.加大了分化相权力度D.推进监察制度发展

4.

明代东林书院刻有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认为: 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这反映了明代(  )

A.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压迫B.八股取士日益束缚思想C.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观

5.

蒋廷黻先生说: 我们近代对付西洋的方法不外采用西洋枪炮及雇用西洋的军人。西人近代对付我们不外学我们疏通衙门的秘诀,且雇用汉人替他们跑衙门。 中西方的这些做法(  )

A.有利于推进中国近代化B.淡化了近代中国的屈辱C.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差异D.阻碍了西方的侵略步伐

6.

下图是1937年中国工业产品自给率,据图6可知(  ) 
(注:自给率:产量占消费量的比重) 图6

A.重工业产品外给现象突出B.自然经济抵制作用明显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显著D.民族资本主义畸形发展

7.

1903年梁启超到美国转了一圈,发现先前推崇的美国政治不过是纸面上的概念和主观想象,真实的美国政治则令他大失所望;1950年钱穆在《论中国传统政治》中批评某些近代中国学者,常把西洋现成名词硬装进中国,并不是实事求是;这反映了近代仁人志士(  )

A.向西方学习程度在不断加深B.逐步消除全盘西化认识C.文化自卑心理源于被动挨打D.探索救国道路的复杂性

8.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 个体企业 ,同时规定 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 ,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城市经济改革开始实施B.市场经济模式初步形成C.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改革D.单一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9.

有学者评价荷马最引人注目的成功在于他对伟大众神的描绘:他们坐在奥林匹斯山上,注视着特洛伊的战斗,就如同一场垒球赛里的观众,他们总是乱哄哄的,小气、满口谎言,却又光彩夺目。简言之,他们就是人类。这表明古希腊(  )

A.文学成就辉煌灿烂B.强调人神互通C.人文精神色彩浓厚D.重视神的作用

10.

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这说明工业革命(  ) 

社会阶层划分

数量

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4

底层中等阶级

85

320

劳工阶级

31

116

A.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B.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C.促使中等阶级的崛起D.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11.

古代世界的人们认为 当你拥有完美的躯体时,你的内心也是完美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知道精神与肉体不可能天然地统一,更加注重个体人性的光芒,于是 当你拥有完美的躯体时,你还需要拥有完美的内心 成为当时 理想人 的标准。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B.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C.人们宗教信仰的改变D.教权被世俗政权所取代

12.

一战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复杂而艰难的时代,精神生活经历了一场危机突出表现为消极主义,惶惶不安并着迷于各种非理性力量。下列作品能反映这一时代精神的是(  )

A.《等待戈多》B.《悲惨世界》C.《西风颂》D.《战争与和平》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之一。16世纪早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欧洲人只能从土耳其、伊朗等地将中式瓷器带回本国。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6世纪~17世纪早期的瓷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
18世纪晚期,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船舶停靠时间的限制等因素,促进了广州瓷器加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由此出现一种绘制着各种现成装饰图案的模本瓷器,方便客户挑选。中国瓷器的输出,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仿制风潮,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制陶业水平。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王宫的棱锥形天花板就是根据一件万历年间的瓷盘纹样来装饰的。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马敏《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一一由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看中西技术和文化交流》

材料二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开始出现转型。随着机器在瓷器生产中的应用,光绪末年,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随后一年间,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创办了瓷业公司;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瓷业公司更是多达100多家。……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这些学校往往和瓷业公司相伴共生。

——彭择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制瓷业的新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的中西差距拉大,而创造了欧洲全新发展道路的是六个特殊因素的组合:
A一系列新发现促使欧洲人质疑并最终抛弃了古典思想和宗教文本的权威知识
B把实验科学和数学研究相结合来研究自然世界
C培根关于证据、论证和科学目的思想的注入
D由仪器所推动的实验和观测方法的发展
E宽容和多元性的社会,而非全体顺从和政府强加的正统性,以及英国国教对新科学的支持;1689年的《宽容法案》
F企业家的资助,以及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与手艺工人之间紧密的社会关系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阅读上述材料,评析材料中的某一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论点,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一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乾德二年,宋太祖 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 自此,地方的募兵必须以中央诏令为准,严格禁止高级将领在军中私自召募亲兵卫队。后在平定江南过程中,陆续下达诏令,释放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并遣散征自民众的乡兵。规定凡是不 情愿 入伍的,即使已经被强制为兵,也得改正。对在募兵制度下特有的士兵们养家糊口的正当要求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规定地方部队中的精锐 壮勇 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 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其余既非 壮勇 ,又不 老病 者则编入厢军。宋太祖对募兵制度进行的改革,为募兵制度在两宋以至后世长期居于古代兵役制度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16.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80—1988年在中东地区世界两大石油生产国——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的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它是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最残酷、最具破坏性的战争。美国采取 弱势均衡 外交政策以及必要的间接介入战争手段,以此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两伊战争本身加速了伊拉克社会的整合,产生了一种伊拉克民族国家认同模式,但给伊拉克带来巨额的债务、社会的动荡、民众生活水准的下降和中产阶级力量的式微与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伊朗在此过程中巩固了新生的伊斯兰共和国。两伊战争使伊朗和伊拉克的实力大大削弱,有利于美国人质危机的解决和美国控制中东局势,战后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联系得到加强,且借两伊战争之机获取了在海湾地区建立基地的目的。两伊战争结束时,伊拉克军队已扩充至100万人,并拥有大批新式武器,伊拉克将数十亿美元用于扩充军备,成为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军事大国。

——冀开运、李丽娟《美国与两伊战争关系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发生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伊战争的影响。(8分)

17.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公元3世纪,印度和中亚来华的僧人传译了大量的经典。但所译经文多有舛误,为求取真经,在法显之前有史料记载的西行求法高僧,就有12人。法显(334—420),公元399年,他以65岁的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历时14年,辗转近30个国家,行程5万里,先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国,游历了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经10部,近百万言的梵文写本。公元409年,法显离开印度,从多摩梨帝国(今加尔各答附近)海口乘商船,昼夜航行14日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根据记载,法显在斯里兰卡两年,求得多部佛教经典。公元413年,法显将这些经律,包括此前在印度取得的全部带回了中国,与佛陀跋陀(359—429)等在建康(今南京)合作翻译,先后将大部分经律论译成了汉语。与此同时,还就自己求法的经历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佛国记》。法显是我国第一位从陆路西行再由海路携佛经东归的取经者。

——摘编自成建华《法显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显西行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的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