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9.2018—2019学年度安徽省池州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8 浏览数:192

一、单选题

1.

据《礼记》记载: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所以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由此可知,西周 制的设计,旨在(  )

A.巩固宗法制的统治B.确立贵族等级秩序C.维系社会秩序稳定D.弥补分封制度缺陷

2.

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记述。对所记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史籍

记述

《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少。)

《后汉书·左雄传》

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周礼·地官》

记载有乡大夫具乡饮酒之礼,考察其乡人士的德行、道艺,三年举贤能者贡于周王,以备选用。

A.官吏举荐人才的察举制业已出现B.德才兼备成为世官制的主要标准C.贤能之士通过荐举选官步入仕途D.世卿世禄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

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唐初)河北士族不必以仕宦至公卿,始得称华贵,即乡居不仕,仍足为社会之高等人物。盖此等家族乃一大地主,终老乡居亦不损失其势力,自不必与人竞争胜负于京邑长安洛阳也 。材料折射出(  )

A.唐代门阀士族政治占主导B.科举制推动士族地位提高C.历史发展进程具有渐进性D.政治模式反映了土地关系

4.

明清时期,士大夫群体中主体性相对鲜明的人士形成了一种代表天下公论的政治意识或理念,他们在政治价值观念上趋近,思想取向具有同一性,往往基于志同道合而结成 朋党 。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他们有时还能操控政治舆论,令皇帝不得不有所退让。这反映出当时的士大夫群体(  )

A.惯于结党营私和相互倾轧B.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走向C.共同批判君主专制的弊端D.政治意识抗争性日益凸显

5.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前,海外各国已开智、施仁、崇义、国富、兵强,清朝仍把各国当做昔日的夷狄,如禽兽般蔑视。以至道光末年鸦片之乱为英国所挫。这一观点(  )

A.表达了对 华夷 观念的质疑B.正确揭示了中国战败的根源C.理性分析了当时中外政治形势D.揭示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本质

6.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从最低阶到最高阶,都建立在对个人的效忠上。高阶军官自择下属,士官挑选自己的士卒。一种建立在人与地区上的同乡情谊,使得湘军从将领到步卒都能牢牢聚合在一块.这种军事集团的构建模式(  )

A.埋下了近代军阀割据的历史隐患B.揭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C.大幅度提升中国军队近代化水平D.阻碍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

7.

1900年6月,当德国公使伍林德在北京被枪杀后,淸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规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这一 密旨 客观上(  )

A.解决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加速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C.导致了八国联军共同侵华D.赋予了督抚一定的行政权

8.

下表内容是有关对红军长征的论述,从中可以提炼出的共同结论是(  ) 

论述

出处

我们长征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最后,我们完成了任务,到达了当时的目的地。

张闻天《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长征是一次充满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理想的举世无双的行动,是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索尔慈伯力《长——前所未闻的故事》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陈载舸《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概论》

A.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长征中得到集中体现B.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行动C.为理想信念而艰苦奋斗是长征胜利的法宝D.长征的成功展现出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

9.

有学者指出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100多年历史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以下《抗日战争》的教学提纲图片反映了(  ) 

政治方面:两党合作,民主力量不断发展,国民政府开放民主;

经济方面:政府经济职能增强;

主权方面:废除旧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主权国家的尊严,民族凝聚力增强。

A.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鲜明主题B.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有多种理解和解读C.民族凝聚力增强是现代化主要体现D.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现代化因素

10.

1787年5月25日到9月17日,美国制宪会议最后签暑《联邦宪法》。制定和通过《联邦宪法》的过程中,罗德岛(州)的代表始终没到场,其他12州的代表团也经历了各种矛盾和斗争,会议仅表决就进行过569次,最终签字的是42名代表中的39名。这一过程体现出(  )

A.美国邦联制政体深得民心B.美国的民主政体逐渐完备C.联邦政府存在不稳定因素D.政体确立伴随斗争和妥协

11.

亨廷顿教授认为,同质文明,亲缘文明易于相互沟通和理解,而不同文明之间容易误解、误读;未来战争将不再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行,而会在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在不同文明的断层线上展开,将来西方文明所面对的敌人就是儒教与斯兰教的联盟。材料意在表明(  )

A.东西方不同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B.文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影响上升C.不同民族国家的战争基本上解决D.同质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异质文明

12.

东汉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的运用,庄园经济已不再是中原地区的专利。此时的庄园经济已经发展到边郡地区。据此可知,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出当时(  )

A.农业耕地面积在扩大B.全国农业生产的水平在提高C.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D.边郡土地兼并状况日益严重

13.

唐代政府建立了严格的物价管理制度,每种货物按品质评定为上、中、下三种价格,价格变动每十天登记一次;诸市司官员评定物价不公,按照物价的偏差程度以贪赃论处;若从中捞取好处.则按盗窃罪论处。唐政府此举,意在(  )

A.抑制商业发展B.加强君主专制C.规范市场秩序D.根除官员腐败

14.

下表记载的是1867—1892年中国进口棉花和棉纱价格变动情况。表内记载情况表明,当时(  ) 

年代

棉花进口价格关两/

棉纱进口价格关两/

1867

1379

4329

1870

1325

3821

1874

834

62

1880

1033

08

1886

803

46

1892

1085

97

A.各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B.进出口贸易以棉花和棉纱产品为主C.洋棉和洋纱已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D.农民家庭棉纺织业受冲击日益严重

15.

下表是中国从1912年到1931年间,机器进口情况统计表(单位:1000海关两)表中内容反映出(  )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35192

998

181

A.中国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B.广大农民实际购买力明显提高C.近代化在农业领域发展情况D.小农经济已向规模化经营转变

16.

下图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集体食堂的照片。照片反映出人民公社化运动(  ) 

A.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C.有效解决了消费与生产间的关系D.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

17.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报刊不断刊登文章,围绕个体经济雇工经营有无剥削,和今天的雇工经营与资本主义的雇工经营有无区别等焦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一时期的讨论表明(  )

A.经济体制改革已触及新的领域B.对个体经济的定位趋向明确C.计划经济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即将后动

18.

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B.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D.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19.

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中 劳工立法 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只有使工资劳动者从他们生产的产品中取得较大的份额,只有增加生产利润中分给消费者的部分和减少分给投资者和投机者的部分才能恢复和保持消费的市场,市场得以维持,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再次步入正轨走向发展的道路。材料意在说明,罗斯福新政(  )

A.主要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B.旨在全面解决劳工的就业C.为了缓解劳资之间的矛盾D.迫于工人政治斗争的现实

20.

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描绘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画面,其中,历史故事主要宣传如刑渠哺父的孝道、荆轲刺秦王的忠义等,历史人物主要有三皇五帝、周义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等。这反映出(  )

A.儒学教育的民间化以及制度化B.儒家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学说C.儒家思想对汉代文化影响增强D.儒家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21.

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理学的价值愈来愈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认识和采纳,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是(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B.首倡 三纲五常 的封建伦理道德C.君权神授 思想符合民众需要D.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需要

22.

有学者指出: 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 表明杜甫的作品,具有(  )

A.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B.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C.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D.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

23.

孙中山在《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一文中指出,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困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众议院中,往往有愚逛无知的人夹杂在内。材料表明,孙中山(  )

A.使三民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B.开始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C.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醒认识D.意欲放弃走英美式代议制的道路

24.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表明毛泽东(  )

A.基本确立了中国 三步走 发展战略B.初步认知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C.坚持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指导思想D.开始全面实施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5.

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这种变化实际上是提倡(  )

A.极端的个人主义B.以人为中心的理念C.主权在民的思想D.反对专制王权和神权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都制定和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对边疆实行有效管辖。两汉王朝通过设立郡县、属国及专门机构来管理边疆。对匈奴和西域各国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册封官爵等政策,来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以怀柔、招抚为主。唐王朝对边疆各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很好效果。元代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为此,在岭北、辽阳、云南等设行省,并建立从首都到边疆的驿站制度,实施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清代的治边思想既有继承历代王朝治边思想大成的一面,又有创新和发展,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宜,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方案,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外患主要在北面,海疆在明代以前是最太平的边界。但在1874年,朝廷内部展开了一场长达数月的海防塞防大讨论。海防派代表人物李鸿章认为两者 力难兼顾 ,以 海疆备虚 为由,奏清朝廷暂罢西征,放弃塞防,建议 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塞防派代表人物左宗裳则极力反对,指出西北 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敌进尺 ,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采纳左宗裳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的原则。一面命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收复失地;一面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沈葆祯督办南洋海防事宜。至此, 塞防 海防 之争大体上尘埃落定。

——摘编自于大剌(清末海防与塞防大辩论的历史比较与战略思考》

材料三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1人,其中藏族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等16人。

——摘编自陈连开等《中国近现代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 海防 塞防 论争的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意义。(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冯友兰在1940年推出的《新事论》一书指出清末思想与民初思想的八大区別不同,见下表。

清末思想18401911

民初思想1912年民国建立后

讲文化的共同性

讲文化的特殊性

西洋人专信弱肉强食

西洋人专信自由平等

重视西洋的物质文明

重视西洋的精神文明

注重实业

注重玄谈

体用两

体用倒置

看不起西洋人

崇拜西洋人

只是空洞地谈论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教女人自动地反抗礼教,学习娜拉离家出走

照清末人的思路走下去,中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照民初人的思路走下去,中国注定要吃大亏

材料提 了清末到民初思想的演进历程,蕴含了思想近代化的诸多信息观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

四、材料阅读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56年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从内容上讲,大体经历了向地方政府放权,中央重新收回权力,再向地方政府放权,这样一个 放一收—放 的循环过程;从时间上讲,大体经历了 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60年代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十年动乱中经济体制的变动 三个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化,强调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在经济决策方面高度集中,强调中央集中权力的重要性;在经济调节方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的作用,在分配方面倾向平均主义;在经济管理方面,行政化、条块分割与封闭化。

——摘编自杨名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及其历史经验》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初期的 大包干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最终,党的十四大还是明确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目标。特别是邓小平1992年发表 南巡讲话 后,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城,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经过30年的奋斗,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根据材枓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特征。(7分)
(2)根据材枓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分析其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