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7.2018—2019学年度云南省昆明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9 浏览数:451

一、单选题

1.

商代卜辞数量甚巨,其中祈福之辞较少,而关乎灾祸之辞则习见。这反映出(  )

A.商代政权呈现血缘政治的特点B.商代生产力取得了质的飞跃C.生存环境造就商人的灾患意识D.商代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

2.

春秋时期沿袭推行的爵禄制带有 品位分等 的特点,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战国出现的 谷禄制 则倾向于 职位分等 ,体禄依附于职位而非个人,职务中断即不再享有相应的傣禄。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贵族政治己退出历史舞台B.选官制度走向成熟C.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强化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3.

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魏晋皇帝多标榜 以孝治天下 ,唐代《孝经》升格为与 五经 并列的儒家经典。这反映出(  )

A.道德教化日益受到重视B.儒学教育走向神秘化C.民间信仰与朝廷的互动D.孝道推动了儒学复兴

4.

唐代,应试者为增加及第可能,将自己诗文编辑成卷轴,在考前呈送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称为 行卷 。唐代 行卷 之风(  )

A.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发展B.有利于经世人才的选拔C.促进了文化的开放包容D.不利于科举制良性发展

5.

宋代实行农忙止讼的 务限法 ,但是对刑事犯罪以及危害朝廷的案件则无时间限制。这主要是因为(  )

A.政府追求司法诉讼的公正B.维护政权和农本社会的需要C.唐代诉讼时限规定的影响D.理学影响下社会诉讼量减少

6.

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 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  )

A.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7.

明代后期某文学流派提出 性灵说 ,强调诗歌创作要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及 粉饰蹈袭 。这反映了当时(  )

A.文学思辨化的发展趋势B.传统思想受到挑战C.陆王心学成为统治思想D.封建社会走向繁盛

8.

清代松江人叶梦珠曾说: 吾邑地产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A.水稻种植已经无利可图B.出现了农业专业生产区域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9.

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允许地方督抚设局劝捐,对华商货品征税,初期税率大体按货物价格值百抽一,后由地方督抚自定,随意征收,除少部分上缴中央,其余由地方自行处置。这种做法(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推动了中国商业税制进步C.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D.增强了中国商品的竞争力

10.

19世纪60年代以前,仅有少数学者译介西方物理学著作。此后,《格物入门》(1868)、《电学全书》(1879)《格物测算》(1882)等物理学专著相继翻译出版,物理教育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推动B.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C.科举制度的改革D.近代大学的广泛建立

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这一论断主要是基于五四运动(  )

A.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B.高举爱国主义旗帜C.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D.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12.

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修正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除三民主义外,特别强调要重视 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其原因 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 。其目的是(  )

A.保证教育事业的延续B.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C.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D.增强民族意识为抗战服务

13.

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周恩来、任弼时、李富春等领导同志都争先参加,任弼时同志夺得纺线第一名,周恩来同志被评为纺线能手。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  )

A.重视生产技术革新B.团结各个阶层抗战C.以身作则鼓励生产D.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14.

表1
1960—1965年我国经济指标变化表 

年份

工业增加值亿元

城镇就业人员万人

农业总产值指数1952年为100

1960

57416

6119

988

1962

33088

4537

1033

1963

37175

4603

1075

1965

55424

5136

1112

据表1可知(  )

A.国民经济调整已初见成效B.产业结构实现均衡发展C.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D.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建立

15.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这主要得益于(  )

A.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B.意识形态的对立已经消除C.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西方经济进入 黄金时代

16.

人们把1984年称作 中国现代公司元年 ,海尔、联想、TCL、三九制药、万科、健力宝、科龙等知名公司均诞生于这一年。这主要是因为1984年(  )

A.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7.

公元前5世纪,雅典开始实行陪审员津贴制度,最初津贴的数目是每人每天2个奥波尔,后提高到3个奥波尔。在当时,3个奥波尔基本可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所需。此举旨在(  )

A.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B.保障民主制度的运行C.控制法庭的司法行为D.消除贫富分化的现象

18.

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规定 未适婚人不能订立遗嘱,因为他们毫无判断能力。精神病人同样如此,因为他们缺乏理智。 据此可知罗马法(  )

A.强调理性是行为能力的基础B.存在因人立法的随意行为C.以人人平等的思想指导立法D.已经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19.

图1是位于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内的 四王抬棺 青铜雕像,为哥伦布抬棺的是组成西班牙的四个公国的国王。这主要是因为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  ) 
图1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开启了美洲历史发展的新纪元C.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D.推动了西班牙的崛起

20.

马丁 ·路德在翻译《圣经》时,经常走街串巷听路人发音说话,谨慎地从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和中部地区德语中选用词汇,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国。这说明马丁?路德翻译《圣经》(  )

A.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B.推动了德意志通用语言的形成C.与原版《圣经》有较大出入D.践行 因行称义 的改革主张

21.

德国史学家兰克主张 要抛弃政治偏见和宗教偏见,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秉笔直书 ;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则认为不存在客观史学,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说明(  )

A.只有秉笔直书才能认识历史真相B.历史研究中不存在客观的历史事实C.史学家对历史学的认识存在差异D.史学传统差异影响史家的历史认识

22.

图2为英国画家透纳(1775—1851年)的作品《雨,蒸汽和速度》,画面描绘了高架桥上的火车风驰电掣,朝着伦敦方向疾驶,巨大的蒸汽机头喷出的白气与雨雾融为一体,令人震撼。该绘画反映出(  ) 
图2

A.作者对工业革命的赞赏B.第二次工业革命光学发展的影响C.立体画派技法日臻完善D.内燃机发明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23.

1930年,美国制定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此法案(  )

A.维护了世界自由贸易B.保障了美国经济的发展C.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D.缓和了世界市场的竞争

24.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一票否决权,是指五个常任理事国各自拥有对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草案的否决权,历史上大部分的否决权都是由苏联行使的。其原因是(  )

A.苏联真正操纵着联合国B.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C.苏联在安理会处于劣势D.联合国维护和平的需要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随着革命战争形势的加剧, 一切为了前线 成为当务之急。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提出 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的对象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1921年,列宁又提出 面包会有的 把粮食税固定下来 ,并允许自由贸易,难得一见的土豆、鸡蛋、香肠又进入了州门眼帘。从1929年下半年起,更强劲的 农业风暴 雪卷苏联大地,部分农民公开抛荒,公开宰杀牲口……20世纪初期的苏联农业发展状况,给世人许多启迪。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到1983初,全国 包产到户 的生产队已达到93%,全国1.8亿农户获得农业生产的自主权。1983年10月,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撤稍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1984年中央出台《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其中864872个企业不同程度得到外资支持;1985年根据《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农产品价格较1978年上涨23%。198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倍。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实施的政治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就中国典籍上的记载来看, 华夷之辩 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分的主要标准是华夏礼仪文化(服饰、礼仪、思想、道德等的综合体)的有无,或是对华夏民族的友善程度。有学者根据不同历史典籍,对 华夷之辩 观念变化情况整理如下表:
表2 中国 华夷之辩 观念考证(局部)情况

《春秋》

周王室认为夏族、商族、周族以及其他姻亲之族为华夏,四周为夷、蛮、戎、狄。

《贞观政要》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明史稿》

郑和所抵诸国,皆依其俗,不称蛮夷,每到一国,先见其王,赠礼通好,邀其遣使入华。

《赢寰志略》1848

称西方各国为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

——据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入宋以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土地、水源相对紧张,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防火、交通、环保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宋律明确规定在道旁设立标记,严禁越界侵占,并对侵占街道现象进行专项治理。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官府有权力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将其强行拆除。生活相对富裕的市民阶层不仅要消费普通肉食,也开始追求野味,鉴于城市鸟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宋廷在开封禁止捕鸟,甚至连卖杀鸟药也违法。

——摘编自余小满《试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特点。(9分)

28.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的论述中,国家发动战争的权利不断被肯定,而且对战争手段也没有加以任何限制。1899年海牙和平会议缔结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虽然没有从法律上否定战争,但是规定各国应尽力免除诉诸武力,而用和平手段解决纷争。1907年海牙和平会议进一步对战争权利加以限制,并对斡旋和调停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规定。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设立了追究战争犯罪的内容。1920年的《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将战争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之前三个月内不得从事战争。1928年签署的《巴黎非战公约》,更是进一步正式提出,禁止将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尽管国际争端解决机制还存在种种缺陷,但其在国际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

——摘编自刘长敏《从承认战争自由到惩治战争犯罪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西方对战争认识的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形成的历史意义。(6分)

2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冯玉祥把自己一贯主张的爱民思想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相结合,在长期的重农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重农思想。冯玉祥童年时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从小就参加农业劳动,对农民疾苦有深切的体会。1925年就任西北边防督办之后,由于官兵缺粮无饷情况严重,特别是在五原誓师后,军队的后勤补给只能靠自己解决。他认为,陕甘两省土地辽广而农产不丰,是因地利未尽,应广行垦殖,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他指出,森林盛者,水旱灾害均可减少,广为植树,诚为百年大计。兴修水利为第一要务,要用大量的资本把黄河的水坝筑起来,使黄河的水可以灌田。他积极提倡科学种田,聘请农业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创办培养水利、凿井、测量、工程施工等人员的机构或训练班,同时与大学合作培养农林人才。

——摘编自李玉才、王卫平《冯玉祥的重农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概括冯玉祥的重农思想。(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冯玉祥重农思想形成的原因。(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