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47.2018—2019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29 浏览数:250

一、单选题

1.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它将开沟、播种结合在一起,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功效提高了十几倍。耧车的使用(  )

A.导致了铁犁牛耕出现B.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繁荣C.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成长

2.

汉高祖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辱之 。汉文帝时期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主要反映了(  )

A.汉代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重农抑商政策适时调整

3.

棉花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直至唐代只在今西北、西南部分地区零星种植。元初, 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材料体现了(  )

A.政府政策促进棉花推广B.棉纺织业技术不断进步C.中外技术交流日益深入D.棉布已成民众主要衣料

4.

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纷纷种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一些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的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棉纺织业、丝织业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副业。上述现象表明(  )

A.农村经济日渐凋敝B.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5.

陈旭麓指出, 在一个王朝的休养生息之期过去之后,土地集中日渐月积地成为南北东西的普遍现象。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地主的强取豪夺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C.不抑兼并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6.

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说道: 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 这反映了(  )

A.洋货占据全国市场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洋务运动不断深入D.白银开始流向外洋

7.

1872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其成功核心在于大规模的新闻报道和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报刊讨论,讨论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展开,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说明了(  )

A.报刊推动民众生活的近代化B.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C.报刊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政治D.科学知识得以进一步普及

8.

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战争前

商办

53

4704

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208

776%

甲午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甲午战后民族资本有了初步发展D.甲午战败体现了洋务企业的落后性

9.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的民族工业大规模西迁,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这被称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B.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C.使沿海工业遭受巨大破坏D.推动内地工业从无到有

10.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其中煤炭25项,电力25项,机械24项,有色金属11项,钢铁7项,此外还有石油、医药等,这一期间建成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

A.调整各经济部门的比例关系B.独立自主的建设社会主义C.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工业结构D.完全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

11.

1953年,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最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到1955年,出现了超高速发展的浪潮,合作化进程被大大提前。这一变化源自(  )

A.倾错误的泛滥B.加快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2.

1979年,中共中央规定 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 。一些生产队突破禁令,悄悄搞起了包产到户。到1980年8月,宜宾屏山县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比例达到57%。这说明包产到户(  )

A.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B.扩大了基层自主权C.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D.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13.

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了 城中有我,我中有城 的局面。对此,英国路透社说, 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据此可知,发展乡镇企业(  )

A.形成了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B.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C.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D.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

14.

美洲第一次被卷入了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包括全球贸易联系。波利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土著社会也开始经历痛苦的融入全球的过程。到1750年,世界上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完全孤立的社会 。材料旨在说明(  )

A.新航路开辟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B.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矛盾C.美洲与欧洲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D.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15.

16至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殖民扩张B.新航路开辟C.工业革命D.三角贸易

16.

列宁说: 到1921年春天,我们用 强攻 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材料中 退却 的实质是(  )

A.大力发展商品经济B.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背离社会主义道路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17.

1930年,美国约有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英国对棉纱和棉织品征收500%的重税。1933年,美国禁止黄金出口,美元贬值50%。这些做法(  )

A.加剧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B.使两国政府信誉扫地C.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D.使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18.

下图是1920—1940年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图。直接导致A点到B点变化的措施是(  ) 

A.改革银行体系B.兴办公共工程C.提供失业保险D.颁布经济计划

19.

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最终怀特计划被采纳。这反映了(  )

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战后英美实力消长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美英外交关系紧张

20.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对六个欧共体成员国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14%,到50年代末,英国出口总量的2%输往西欧,而1966年这一比例达到了37.80%。上述变化(  )

A.得益于各国关税壁垒消除B.使欧共体成员间联系加强C.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D.体现了欧洲统一市场形成

2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在标榜贸易自由化和积极参与关贸总协定和WTO谈判的同时,不断实施各种贸易保护。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经济相对衰退B.西欧日本的经济竞争C.经济全球化的冲击D.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22.

1979—1990年,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期间,针对经济 滞胀 ,出售国有企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上述政策(  )

A.减轻了政府负担B.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C.消除了通货膨胀D.取消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3.

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 半球化 ,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 全球性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冷战格局的结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B.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体系并存C.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D.各国从贸易保护到推动贸易自由化

24.

有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浪潮有三次:1929年到1980年代的国有化浪潮;1979年到2008年的私有化浪潮;2008年后各国出现国有化的小阳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国有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B.滞胀 导致再度出现国有化趋势C.国有化和私有化都是经济调控手段D.自由主义理论推动国有化浪潮发展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以下是李华同学为探究宋代制瓷业发展而摘录的史料。

宋代取消了唐代工匠向官府服役20天的规定,改为招募。

唐代的达官贵人仍重金银器而轻视瓷器,到了宋代,饮茶风盛,宋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各阶层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

日本当代学者三上次男在《陶瓷之路》写道: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用煤烧窑,升温高,保温时间长,促使瓷器的胎料、釉料、彩料充分进行化学反应。此外,还创造了复烧法,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瓷器变形。

材料二 明代景德镇的民窑发展很快,产量巨大,有官窑不如民窑之势,甚至出现民窑为皇宫烧造定制瓷器的 官搭民烧 现象。 民间青窑,制作阔大,每座容(窑)烧小器千余件 ,这些瓷器除极少数是官搭民烧外,绝大多数是作为商品在市场销售。景德镇中等或大窑户资本相当可观,他们增加帮工和学徒进行较细的分工,仅制坯坯房就有陶泥、旋坯、合釉、抬坯、拉坯、上釉等十多道工序。景德镇因此容纳了大量从附近农村游离出来的人口, 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 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制瓷业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景德镇制瓷业高度繁荣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产业发展的启示。(6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29年,苏联同西方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机械、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大量的西方失业人员也被聘到苏联工作。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苏联专家经常改进和完善外国专家的建议和设计。为了让有限的外汇发挥最大作用,苏联人民委员会责成国家计委和各经济管理机关对各部门企业的进口需求作出规定。
材料二 1931年,德国机器设备输出量的将近一半是运往苏联,有30万工人因此而获得工作机会,美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要求承认苏联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苏联的进口计划过于雄心勃勃,这一时期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只能增加传统产品的出口来按时偿还贷款。三十年代初,在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苏联粮食出口却由四亿八千万公担提高到五亿一千万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经济交往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苏联与西方经济交往对双方的影响。(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与《申报月刊》报载:许多人 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 ,最急需的是 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材料二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 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 的目标。1954年宪法第十五条规定: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这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材料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的改革方针政策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十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指出这一体制对当时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键词

史实

黄道婆

宋末元初人,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并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

哥伦布

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从西欧向西航行,发现了美洲。

七年战争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英国打败了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卡特莱特

1785年,英国人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进一步提高了织布效率。

飞机

190312月,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关键词

194710月,美英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巨型计算机

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型机诞生。

——摘编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是中外历史上与经济有关的部分重大史实简表。请从表中任选三例史实,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四、单选题

29.

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 从欧洲国家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产国船只载运;从亚洲、非洲或美洲进口的物品,只能由英国船只或有关的殖民地船只运送到英国。爱尔兰或英国的殖民地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 这一法案(      )

A.旨在争夺海上霸权B.顺应了工业革命需求C.利于自由贸易发展D.推动了各地区间联系